成道须有大因缘

2023-09-27 21:36: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在现实生活中,懊恼就是懊恼,法喜就是法喜,这两个是不一样的。用现代心理学的能量级别来说,懊恼的能量级别很低,而欢喜、布施、宽容的能量级别是很高的,最顶级的能量是佛陀圆满的智慧状态。


所以,不能简单地把懊恼跟智慧划等号,我们痛苦、懊恼的时候痛不欲生;予人智慧、心生欢喜的时候犹如天堂一样幸福,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FORIQINGLIANG



图片

佛日

清凉



社会上贫贱的人跟大富贵的人根本不是一回事,虽然作为人来说,贫贱的人也是人,富贵的人也是人,但两者的内含物是不一样的。众生跟佛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众生无量劫来迷惑造业,若有形象,尽虚空亦不能纳受,佛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虚空遍法界的福德圆满。虽然众生的佛性跟佛的佛性是一样的,但众生跟佛的内含物、福慧资粮是不一样的。


众生和佛从佛性上是一样的,但这种“一样”实际上非常笼统,如果只是这样子传销这个概念,这是有一点不负责任的。就像中观说的“非一非异”,讲一样或不一样,都是戏论。为什么中观说要远离四边八戏?因为这是一种戏论,讲到底了还是一种假设,就像哲学上有一个很有名的辩论,叫“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指中国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的一个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 · 白马论》。



图片


如果有智慧的话,就知道不能简单地说你有佛性就是佛,不能这么定义的。佛陀在《涅槃经》下半部讲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有佛性,也能成佛。但佛陀说,不能说一阐提者都成佛,也不能说完全不可行。一阐提成佛的可能性是什么?当中需要因缘,最大的因缘就是三宝住世,遇到善知识,能反省自己的过错,愿意戒恶修善,信受奉行,这样修持渐增,最后也会成佛。


善男子,若有心口异想异说,言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人心口异想异说,言一阐提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


善男子,若有说言:“一阐提等未生善法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复有言:“一阐提人舍一阐提,于异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亦名谤佛法僧。若复说言:“一阐提人能生善根,生善根已相续不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言一阐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是人不谤三宝。


——《大般涅槃经(第31卷~第40卷)

· 迦葉菩萨品第十二之四》



图片





~

亲近于圣人

            亲近于解脱

图片




在修行上,我们对善知识作清净观固然是好的,但别忘记了善知识也是修法而成就的,是真实得佛法受用的。所以,我们如果忽略了法的重要性,那就是诽谤佛法。就像我们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得先把方向和路线摸清楚了,心里就有了一个概念。如果是更聪明的人,会再找一个比较熟悉这条路的人了解、确认一下,这样就会更加有把握,最终还是要自己上路,才能到达目的地。


佛法的修学,不仅要有次第的概念,还要知道个中的理路。所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地藏菩萨就是这样的,先是把众生身上的恶业背到自己身上,还要用自己的功德之力把他从困境中拉上来,还要再交代两句——你有什么智慧和力量来走这条路啊?自己的业力把自己陷在这种困境里,千万要听佛法的教导走,不能自以为是,尤其不能跟着自己的恶业,走得这么苦。但是众生记住了吗?“旋出旋入”,众生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刚强,“阎浮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


图片


每个生命到这世界上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两三岁就会想人所想,有的人活到八十岁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中国人千古流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优秀的品格是需要培养的,大多数人并不是生来就懂得的。如果一个人先天的秉性没有这么高尚,就需要后天来成就,这就要恶补了。


我们现在来三宝地亲近三宝,就是给自己恶补这一课,这一点佛陀是肯定的,我师父常常重复佛陀的这句话:“是人本不善,亲近于善人,后必成善人,善名遍天下。”我们本来不是一个解脱的人,也不是圣人,但是我们亲近于圣人,亲近于解脱,就会种下解脱的概念,把解脱的规范行持起来,后必得解脱的果实。


图片






END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珍惜光阴,好好学佛
· 为什么要建寺院?
· 把寺院的时光,转换成解脱的资粮
· 要看清事物的真相
· 念头就是生命的足迹
· 真正的修行是有境界的
· 在三宝的船上,你终将到达解脱彼岸
· 菩提心,依般若空性的智慧而发
· 学习这些,实际上就是在了解我们众生的自性
· 三皈五戒就是我们生命的充电宝
· 戒律持得越好,安全级别就越高
· 不同的业,不同的见
· 这样,我们的佛性就能够恢复
· 我们和圣贤之间的隔阂,就是我执我慢
· 有高贵的品德,才会感得高贵的人生
· 为什么证得解脱的人,很难向别人证明他的境界
· 佛教,给我们转凡成圣的方法
· 通过学佛,才知道生命还有另外一种活法
· 佛菩萨度众生,才没有那么容易
· 生命最尊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