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度国庆 | 在寺院用斋的全套仪轨,记得收藏好

2023-10-01 00:03:00 发布: 人气:19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在寺院里,

吃饭也是一种修行,

而且还是一堂很重要的功课。

在寺院吃饭称为“过堂”,

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


今天,就与大家分享

在寺院过堂的全套仪轨。

愿您能从这堂功课中,

一食一悟,借食明心,

法喜充满!




|食存五观


图片



“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在寺院,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充饥果腹,而是修行的一部分。佛门中僧俗大众依照佛陀和祖师的教诲,在吃饭时要做五种观想,故此,寺院“斋堂”又名“五观堂”。


所谓“食存五观”即: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图片

01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粮食从垦殖、收获、舂磨、淘洗到最后炊煮成饭,凝聚了太多人的辛勤汗水与辛劳付出;这些粮食时蔬又是十方信众减损自己所用而供养给寺院和大众享用。所以,我们应当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以感恩之心和惭愧之心受食,并进而激发求道修行之心。


02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如果不坐禅诵经、不护持三宝、不持守戒律、不勤修三学,那来寺院则毫无意义。吃饭之时应当思忖自己的德行、修为和对寺院的护持是否堪受此食?


03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人们很容易对“上味之食”起贪心、对“下味之食”起嗔心、对“中味之食”起痴心。贪嗔痴三毒是一切恶法的根本,所以修行之人在受食时应当慎护自己的正念,防此三心、远离过患。


04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缺水少食、过度饥渴、四大不调会使人形枯色悴、百病丛生,所以受食时应将饮食当做扶持和医疗身体的良药来看待,而不应对饮食起贪着之心。


05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一日三餐,是为了借助饮食来资养色身、延续生命。修道之人无欲无求、清净自守,应将饮食看做助道正缘。唯此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精进修行、成就道业。


图片


图片




图片

用斋的“暗语”




图片


图片



图片



01

打  叫  香




在以前,由于佛弟子们,分散修行,有事情,需要“集众”,不可能派人各个通知,只能以最简单的“击木为号”或者“打石为令”,靠木头互击,或者,木石相击,发出声音,来通知大家。所以“打叫香”是大家快点汇集的意思。



02

念诵《供养偈》




大众排队,依次进入斋堂。在斋堂里,不可在中堂走动,保持安静,手机关机或静音,端身正坐,翻开碗。


起初,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摆放,筷子横放在碗前。开始念《供养偈》之后,也就开始行堂了。过堂期间,大家止语,以特定的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供养偈

GUWENSHUSI

图片

供养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大行普贤菩萨,

大悲观世音菩萨,

大愿地藏王菩萨,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早斋念:

粥有十利,饶益行人,

果报无边,究竟常乐。


午斋念: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

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03

表示不要




图片


第一遍行堂时,只要用斋人员不拒绝,行堂人员就会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装上一点。如果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足够,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一个遮挡的动作,表示不需要。



04

端碗当胸:龙含珠




图片


开始用斋时,先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安详地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


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口,其余四指平托碗底,丛林称之为“龙含珠”。“龙含珠”,还有一个深刻的含义,喻示指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


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入口中,动作要安详而寂静,丛林称之为“凤点头”。



05

示意多少




图片


第二遍行堂时,用斋人员如果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轻放到桌子边沿,注意不要超过桌子边沿外,以免行堂人员碰倒。


可用筷子在碗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多少。应量受食,吃多少添加多少,不得浪费食物。


对于某种食物只想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对于稀饭和其它食物,需要比较稠的,就用筷子在碗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需要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划一下。



06

用斋完毕




图片


用斋后,大家会把碗里的饭菜吃干净,然后加一点点水,这个水又叫“惜福水”,把碗里剩下的一点点饭菜和水一起喝掉。“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是告诉我们粒粒皆辛苦,要惜福,一个饭粒都不浪费。


吃完饭之后,轻轻将碗叠起,整齐放在桌子外沿,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与桌沿垂直。



07

大众念佛到大殿回向




图片


当大家食毕,僧值师巡走一圈后,至佛前问讯,维那师举腔,大家齐诵《结斋偈》,然后念佛出斋堂,次序到大殿回向,普愿一切众生信佛念佛,同生极乐。


也有很多丛林无需到大殿回向,在唱完《供养偈》后,紧跟着唱《结斋偈》。此时需将“饭食已讫”改为“供佛已讫”。




结斋偈

GUWENSHUSI

图片

准提咒:萨多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姪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或:供佛)已讫,当愿众生,所做皆办,具诸佛法。





图片


以上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庄严、僧团的威仪。佛教的修行让人们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自己,与正念觉知是分不开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时时念佛。


普通人由于观照力微弱,经常忘失正念,过堂仪轨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缘。常存惭愧心,莫失正念,不说人我是非,散心杂话。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出离心和菩提心,一边受食,一边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名号。


只要学会在吃东西时真正地提起正念,默念佛号,定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感恩,真正吃得身心欢喜健康。那时候,也许你会忽然理解弘一大师所说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既不为喜欢的饮食而贪心,也不为不喜欢的饮食而厌烦。




图片

古德云:

 随众过堂,好处有八



01

不懈怠故


就是不放逸,过堂前打板三次,叫做三通,通是通知。第一通,是通知准备吃饭;第二通,众人穿袍搭衣,进入斋堂次序就座;第三通,静候大和尚。这样做,大家不能怠慢拖拉,很有次序。

02

供养省力


厨房及行堂(盛饭菜)的人,工作方便省力,可以一次过排好碗筷,盛饭菜,收拾统一整理快易。

03

平等无我


大家吃同样的饭菜,无人我相大和尚小和尚都没有不同供养,体现出佛教的平等观。

04

不偏众食


大家用膳平等,各样食物分配均衡,营养便会均匀,对身体亦有好处,又能改变不良的习气。

05

甘苦同受


大家无有拒择、对任何饮食,如尝甘露,没有分别心,法喜无穷。


图片
图片


图片


06

存在念故


息诸妄缘,当观信施难消,为作药食而已,妄念一起,即起即空,是谓存在念。

07

如法如理


唐代以后,寺院人渐多,尤其在传戒时,常过千人,若没有过堂规则,便会很乱。有次序是人心安道隆,而体现出佛教的教育精神。

08

起止威仪


佛弟子,凡事都超众,连吃饭都有学问,有规有矩,令众生欢喜及恭敬心。


图片






图片


过堂用斋,善用其心,

 心有所安,行有所止。

从一顿平常的菜肴里,

品尝出我们与食物,

食物与器皿,

心意与灵感,

气息与味道,

乃至我与你、与自然、与世界

都紧密相连。


这种感知

来自于内心的不断觉醒,

 如此,这顿饭,

也便有了不同的意义。

  愿你能从每一口饭菜里,

  咀嚼出阳光、雨露、土壤的美好。







图片


图片

五台山的云,是文殊菩萨在说法

“依止”才是修行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

这个“门”,需要信心才能入

【文殊寺佛像故事系列】普贤显圣

寻找人生的归处

和合了,佛法就现前了

高品位戒体,从日日闻思修里来

只要你有信心,佛就有能力

你能跟着走多远,祂就牵多远

对修道非常重要的生命状态



图片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欢度国庆 | 假期游访寺院,这份“入寺指南”请收好!
· 佛弟子的生命气魄
· 朱清时 | 人的无生境界:生命永恒,但不是你以为的那样
· 教师节 | 感恩老师,顶礼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和所有善知识
· 虔诚的佛弟子,一定是福慧增长的
· 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愿力,微妙心印
· 生命转轨,这是第一步
· 【农历七月孝亲报恩月特辑】将祖先从恶道里救出来,尽孝道才算是尽到了关键
· 刹那的解脱,需要长久的准备
· 随着这样的观想,我们的身见、执着就会瓦解
· 当以持戒、忍辱、智慧如法修行来供佛
· 每个名字都是一个信息场
· 《佛说盂兰盆经》| 短短八百字里,佛陀再三强调这个简单明了的救苦良方
· 怎样正确看待无常?
· 认识自己,了知佛法,以及两者之间的殊特关系
· 为什么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也要依靠僧团的力量?
· 地藏菩萨,就是佛陀广大愿力和悲心的化现
· 盂兰盆节 | 这是一年中设供修福功德最大的日子
· 恭迎盂兰盆节〡今天,可以报累世父母长养慈爱之深恩
· 《最胜福田》 | 这一天,要竭力为父母祖先修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