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
答疑篇(二)
提问 Question
“有时候我内心动过一些想法,会很在意一个人,有时候脑中就会回想起和这个人碰面接触的种种场景,即是是在听法的时候,脑中有时也会出现,请问法师,我脑中出现这些,在八识中属于什么?”
- 法师答疑 -
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 、散位独头意识、独影境、法尘。
提问 Question
“有时候在面对三宝境界的时候脑中会出现很多不恭敬的思想,或是上早晚课念经咒时也会出现一些思想,自己明知道这些意是不对的,但是没有找到方法不让它生出来,还是控制不住生出来了,这些不好的想法我该如何对治。”
- 法师答疑 -
睁开眼睛看佛像 ,口中唱念赞叹三宝的功德 ,用心背诵早晚功课 ,随文入观,身体礼拜。
提问 Question
“念头之间的空隙是怎么产生的,属于哪个识呢?不同识相互作用的时候有没有时间差?”
- 法师答疑 -
空隙的产生是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不间断,前六识是有间断的。第六意识和前五识合作有时候会有时间差,有时候没有。前七转识与阿赖耶识没有时间差。
提问 Question
“阿赖耶识第五个名称‘心’,这个心与‘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的心,与“十法界不离一念心”的心是不是一个意思?”
- 法师答疑 -
《楞严经》的观点:众生的生死轮回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瑜伽师地论》云:“心,谓一切种子所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积集名心,体是阿赖耶识。由阿赖耶识积集诸法一切种子,依此义故,偏得心名。
“十法界不离一念心”是指意识,意识的活动离不开其它识的帮助。
提问 Question
//01 “请师父解释一下信心所的实、德、能。“
- 法师答疑 -
实:佛说的圣言量,如四谛、十二因缘、无常、无我等
德:三宝的真实功德
能:我们都有佛性,通过修行都可以转凡成圣。
//02 “请师父讲解一下三能变。“
- 法师答疑 -
《唯识》的思想是说︰“识”有四个部份,其中“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这三个是能变现,属于“能”的部份;“相分”是所变现的境界,这个“所变现的相分”就是属于色法。
//03“请师父用八识讲解一下‘唯心所变唯识所现’的人的心理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这八识生起运作次第。“
- 法师答疑 -
四缘生诸法
我思故我在
去后来先做主公
//04 “转染成净如何具体落实,如何六七因中转?再如何‘五八果上圆’,最终完成转凡成圣?“
- 法师答疑 -
转八识成四智,第五识和第八识要到佛位才能转,意识和末那识到了初地菩萨就可以转为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我们凡夫不间断闻思修,也能让自己六识清净一点,分别我执被降服一点,正念多一点。恒守正念,常行大悲。
//05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如何在生活中做到早觉知 ?有什么方法可以训练自己?“
- 法师答疑 -
多闻多思
多静坐
多背诵经论
提问 Question
“常说:人最不了解的人,是自己。多少人在了解自己?一直来都是看到别人的缺点与过错。我没有错。阿赖耶识的种子已经太深,请法师开示怎么转变三毒?“
- 法师答疑 -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如何用所学的这些法相名言来对治消极懈怠侥幸等?”
- 法师答疑 -
修无常观,闻思佛法,启迪善根,生善法欲。
提问 Question
//01 “ 为何前五识不与根本烦恼中另三个的慢、疑、不正见不相应,前五识既然与瞋相应,为何不能与同为瞋一分的忿恨恼害等相应,还有嫉、悭(贪分)、谄、憍(贪分)、等。“
- 法师答疑 -
这就是规矩 烦恼有轻重 作用各不同
//02 “每天活动的所有情境及起心动念都会存入阿赖耶识吗?“
- 法师答疑 -
是的。
//03“独头意识也是依着阿赖耶识的种子活动吗?“
- 法师答疑 -
是的。
▻▻▻
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
佛教慧日
(记得复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