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是我们皈依的对境,在这个殊胜的对境面前,
我们恭敬就得福,不恭敬就是负面的,会得罪。
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圣诞日。在我的内心里,我是觉得大家要学佛,要想开智慧,每天都要祈祷文殊菩萨,而不是到了菩萨的圣诞日我们才重视。每天从早到晚,念念都要忆念、顶礼文殊菩萨,祈请文殊菩萨帮我们开智慧。
除了要时时忆念佛菩萨,佛弟子还要恭敬三宝形象,恭敬出家人。恭敬是如法的,不恭敬是不如法的,如果轻慢、亵渎,那就是更加罪过的。三宝是我们皈依的对境,在这个殊胜的对境面前,我们恭敬就得福,不恭敬就是负面的,会得罪。
但实际上这种训练还真不容易,要训练出一个恭敬心是很难的。我们平时嘴上讲一句好像很简单,但要形成这种功德,一个人能有恭敬的状态这是不容易的。我们看孔夫子的那个手势,他的头向前倾着,身体躬着,曲躬抱拳,能做到这样是不容易的。
我们现在很多人内在的心态就是背着手、昂着胸,觉得自己天下最大。这就是无知者无畏,他们不仅不知道恭敬的对境、恭敬的状态是什么,更不知道“道”是什么,也不知道“德”是什么。
我们小的时候,家里的长辈都会警策我们,让我们知道收敛。虽然小,但是家里的那些规矩,不管懂不懂,必须这么干。这样,小孩子就有一种敬畏,家里的秩序就不会乱。所以,中国人常说,教育孩子立规矩要在他小的时候,教儿在婴孩。
中华文化里是有丰富的道德内涵的。虽然这些道和德有些不是普通人能懂的,更不是一个小孩子可以理解的,但你必须得遵循它。就像我们小时候背唐诗宋词一样的,虽然不懂,但是我们背了,可以用一辈子去慢慢理解它。
我们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恭敬是什么了,甚至连敬畏都没有。没有敬畏,又何来恭敬?恭敬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从内心升华出的一种情感。敬畏是从规矩里来的,恭敬是从理解里来的,一个成熟的生命才会做到恭敬,这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境界。
所以为什么要弘扬佛法?因为我们亲近过有道有德、有修有证的大德长老,我们知道真正的修行人是什么样的,知道大道淡默的境界是什么、最伟大的生命状态是什么。
就像悟公上人,过去形容一个人叫“望之俨然,触之即温”。上人你就看着他都是“温”的,他的照片就会摄受我们。那如果真实接触的话就更是神秘,因为上人讲的话,他为什么要这么讲,为什么他的表情是这样的,你都要去想很久很久,甚至要用生命中的几十年去参。
无心的人可能会觉得他很平凡,而有心的人就会去研究。他跟人也好,跟自然界也好,跟人文界也好,他的生命都是那么地融洽,没有棱角。真正接触过修行到这种境界的人,我们才会知道儒释道的那些圣贤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才会知道经典里的这些理论,通过我们的实践,会产生怎样的法喜禅悦、什么样的生命状态。
{ 回向 }
佛教慧日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