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结夏安居,
跨越三千余年的传承
我们谨遵佛制,每年春夏之际,在四月十五这一天,我们僧团举行安居的羯磨。
这个法会始于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印度每年有三季,其中的雨季是生物繁殖、草木茂盛的季节,天气也炎热,出家人法服单薄,出去行脚或者远行的话经常会淋湿衣服,就会失去威仪,同时也会伤及虫蚁,乃至草木,所以佛陀规定弟子们在雨季的三个月举行坐夏,也称为结夏安居。在这三个月里,出家众结界而居,非为父母、师长、三宝事及病缘,不得出界,专精修行。
由于佛陀福慧两足尊,身为佛子,也有这样的福报,在雨季可以安住一处,自然就会有人天来供养,不会缺衣少食,这个前提很重要,佛陀的福慧也能成就我们的安居资具,令我们身心不受打扰,精进用功。所以,安居这三个月也常常是修行人证果得道的时刻。
安居摄足,
更要摄心、摄口
从佛陀时代到今天,至少有三千多个夏安居了。这是我们佛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形式,甚至是我们出家人计算年龄的重要标志,每过一夏,我们就增长一岁。
增加一岁就代表我们增加了一年的功德,出家人的年龄计数不是计一个时期或年岁,而是记载一份夏安居的功德。既然是计算功德,那就是草莽不得的,我们必须要向内看。
在这三个月的安居中,尽量不要出界,不要请假,即便出界也是为三宝事,为常住,哪怕是为常住事,也要细心,保持正念。我们这个身体依着寺院这个界,我们的心灵不出佛法,不要想到世间法去。
在安居的这个问题上,声闻、缘觉的心的所缘境跟菩萨的所缘境又不同,因为内在的智慧不一样。我们既是一个常住道场,又在五台山,我们忆念般若,忆念文殊菩萨,忆念大乘体性,所以,不管是心还是行,五台山的佛法都非常丰富,不欠缺的,文殊菩萨祂老人家本来就是一切诸佛的老师。
我们在安居期间要把心安好,我们的起心动念连鬼神都知道,更不要说圣人了。不是说你恭敬地跪下来向菩萨祈祷祂才知道,你动的任何一个念头菩萨都知道的,正所谓“人间轻声语,天闻如雷。”所以,我们不仅要安居摄足,更要摄心、摄口。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