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来之不易的
厚重的精神财富
佛教这样一个社会形式,从东汉明帝皇家迎请,在中国落地生根,已经将近两千年历史了。
第一个官方寺院洛阳白马寺,是东汉明帝小时候读书的书院,也叫读书台,是由皇帝舍宅为寺。
第二个寺院就是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名字是东汉明帝亲自起的。“大孚”是起信、肇信的意思,启肇信仰之地,既代表虔诚、至诚的相信,也包括启发众生的信心。在佛教里,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叫灵鹫净土,“大孚灵鹫”也代表这里等同于印度的灵鹫山。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来,也不断与中华本土儒道文化融合互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丛林制度与汉传大乘佛法,迅速成为中国三大文化的支柱,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佛教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数千年相续不断的努力。取经历时上千年;经典的翻译又是上千年;经典的弘扬又是上千年……这才形成了一个大众化的文化积淀,才有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
这是来之不易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厚重的精神财富。所以在每一个时代,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会自然地看到佛法熠熠的光辉,并且去珍惜衪、保护衪、践行衪。
人们幸福生活的
“公共精神绿地”
在我们中华文化中,儒家讲学之处叫“杏坛”,戏班唱戏的地方叫“梨园”,我们佛教寺院古称“丛林”。丛林是圣贤如林的地方,既是圣贤的住处,也是圣贤的出生地。
我师父跟我讲,寺院还有一个名字叫“伽蓝”。伽蓝,是说寺院就像一个绿油油的庄稼地,我们修行人就像地里的庄稼,一天一天地成长、茁壮,越来越成熟。
丛林是一个勃勃生机的圣贤生长之地,它不仅有远古的传说,珍藏、传承着浩瀚的典籍,也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公共精神绿地”。精神世界到哪儿去散步,到哪儿休闲,到哪儿充电?寺院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所以也庄严着名川大山、城镇村落。
除了这种庄严,它最主要的有教化人心的功能,这种教化就像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大地上植树造林一样,不断地为世间培植贤良之木、忠贞之才,从而在纷扰凡尘的时代洪流中移风易俗,净化人心,固土封疆,正本清源,成为人类文明的“青山绿水”。
佛教强大的社会存在,一代一代的祖祖相传、灯灯相续,可以为健康持续的现世与未来守望相助。
在这一点上,我们佛弟子是有这个文化自信的。只不过佛教徒从古到今都是默默无闻地奉献,虽然做了,却是无为的;努力去做,却是无我的。
所以,如果没有佛教的这种智慧,没有对佛教的思考,人们很难理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什么境界。了解佛教之后,才知道“我将无我”的境界原来这么高。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