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人找来了一张我师父的黑白照片,然后附了一段说明,是师父曾经在芦山的时候别人记述的事。这个人本来是来批斗师父的,但他看到师父打坐的时候全身放光,所以就心生恭敬,平时还挺照顾师父,说重活不让师父干,保护着师父,因为他亲眼看到的。这个人现在还在这世间,在做一个医生。
以前也有人跟我讲,他说曾经师父在芦山的时候,他们远远地看到树上有一尊观音菩萨在放光。他们很好奇啊,就靠近去膜拜,走近了才发现是师父在树底下打坐。师父在树底下打坐,竟然树端上会现出观音菩萨来。一个人在落难的时候,他修行的这种道心,竟然在以另一种方式教化着众生。
老一辈的高僧大德里,也记录了很多和师父的交往。茗山长老在笔记里就讲了一件事,当时长老到普陀山朝山,是师父陪着,走到那个“心”字巨石面前,师父说了一句话,长老恍然有悟。所以他说,我这一次到普陀山来朝圣啊,得到观音菩萨的加持了,观音菩萨现比丘相为我说法。茗山长老从另一个角度,从法的角度,从他来朝拜普陀山,得到的心灵启示的角度来赞叹师父。
但是我亲近师父十三年,他给人的感觉就是安详的,让你有安全感的。每当遇到危急的时候,师父的眼神、师父的气场一直稳定的、安定的。我也在看着师父为什么波澜不惊。
一个平凡的、普通的、修行到很高深的老和尚,纵使是逆境从天而降的时候,他还是那么平和,那么平凡,那么波澜不惊,还是那么语气安定、眼神安详。
有时候有修养的人就在我们身边,有可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有修养的模范,但是你怎么样成为他,你怎么样学习你身边的那个模范、学习你心中的模范,这是一个问题。这就是我们永远对自我要求的一方面,我们怎么越来越完美,越来越有定力。
但是没有资粮哪里有定力啊?这个资粮别人能代替你吗?代替不了的,修资粮就老老实实修。我们能在寺院里老老实实修资粮,你知道这有多奢侈啊!
所以唐代百丈怀海禅师就讲了,“佛门以无事为兴盛”。就是大家都心很安详,每天也不受什么打扰,天天就这么过日子,有三宝的仪式,这是大福报啊,这是一种佛门兴隆之相,我们要珍惜这样的日子。
不仅一个修得好的人他是平常心的,就连平凡的岁月,你也要认知到它的不凡啊,你要珍惜它。别自己作啊,把宝贵的日月、今天,天旋地转、万物生长的无限美好的时光折腾掉了。无量宝贵的就在你眼前,你毫不识别它,然后心里面蠢蠢欲动地打着妄想,再好的风光你都视而不见,这就是业障相。
我们刚学佛,每个人都带着这种业障相。“道不远人”哪,道它是不远人的,人只不过自己虚妄而已。我们对自我虚妄,我们对世界虚妄,我们对天地宇宙虚妄。实际上,天地宇宙的真理浩浩如丽日一般啊。所以孟子才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就在那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