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归处在哪里?

2024-06-13 21:30:00 发布: 人气:7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历史渊源

此首记事抒情之词创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三月三日,苏轼与朋友在沙湖游玩时赶上了下雨,拿雨具的仆人先离开了,被雨淋湿,同行的人都觉得非常狼狈,只有苏轼不这么觉得。一会儿,天放晴了,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点击观看视频《定风波 定风波·寻找人生的归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种气魄是学佛得受用的一种境界。“竹杖芒鞋”代表过去出家人穿着芒鞋游走江湖,到湖南、江西参访善知识,印证修行的那种自在逍遥。“竹杖芒鞋轻胜马。”对于得智慧的人来说,怎样的境况都是人生好风景,所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果你不知道从何处来,又怎么知道归于何处呢?《华严经》讲到“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悟得自己的佛性跟十方诸佛同一体性、与诸圣贤同一坐处,你才有家乡可归去。


如果你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果你知道了心灵的本源就是法界之源,就是诸佛之住处,那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就能达到这种无晴无阴、无有对立、无有悲喜的极乐状态。


法喜禅悦是没有副作用的,学佛开智慧是没有副作用的。那种乐叫无苦之乐,是大平等、大清净、大圆满的境界。这才是人生最高的归处,这才是智慧的归处。真正地启迪了智慧之后,才能随处是家园,才能随处可归去。



图片
图片

所以,我们现代人读古人的诗词,不要轻易读过,里边的一词一句都蕴含着很深的意境。当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曾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的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实际上,岂止是不懂中国历史?甚至不懂王侯将相,更不懂这些写诗词歌赋的艺术家。


“归去。”归到哪里去?归到唯心净土、自性佛国去。佛国在哪里?在佛陀果地的极乐世界。


既然是佛陀的极乐世界,那有去的途径和方法吗?不坐飞机,也不乘高铁,而是通过自性自度这个途径投身佛国,如壮士屈伸臂顷到莲池,叫“生则必定生,去则实不去。”没有去和来。所以,文殊菩萨手里拿的法器叫如意,回头如意,回光返照即见自性,不离自性而成佛道。



图片



明白了就很简单,咫尺西天;不明白就如隔千万重山,十万亿佛土。明白了,娑婆即是人间净土,和平、温馨、充满阳光;不明白,众生正报和依报的这个世界就很苦。


因此,这个世界美好不美好,取决于我们觉悟不觉悟。觉悟了,世界就很美好;不觉悟,世界就很悲惨。实际上,世界悲惨不悲惨还不知道,个人肯定很悲惨,所以祖师才告诫我们:莫忘世上苦人多。我们之所以要盖一个庙,就是让大家来歇歇脚,找找自己的归处。


归处找到了,皆大欢喜而去,皆大欢喜而来。弥勒佛坐在寺院天王殿门口笑哈哈,进门觉悟了,就皆大欢喜,来也皆大欢喜,去也皆大欢喜。


图片



图片
图片

法师告诉我们,佛教的微信制作,只是为了让大家在网络世界里也能遇到佛法,遇到觉醒的机缘,并不是为了获取关注,让大家沉浸其中。我们始终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尽量放下手机、远离手机,远离生命被占据、被碎片化、被无意义消耗的低迷状态;希望每个生命都能回归真实、回归现实,并且更进一步,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放下手机吧,走到阳光里去!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能不能得到加持跟什么有关?
· 最殊胜的供养,果报不可思议
· 真理总是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 人生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 你学佛,是不是为了保佑此生轮回的顺利?
· 一个“听法”,十万八千里
· 当你在佛面前,做这样的供养
· 我们得人身最大的好处
· 用佛法点燃“香火”
· “南无”两个字对修行有多重要
· 愚痴的后遗症,怎么破?(五毒月避“毒”必看)
· 汨罗江边的点化,亘古而长青
· 成就任何事业,先要把自己变成贵人
· 超越时空的缅怀
· 只要搭上佛法这班车,一定到达目的地
· 有了佛法的生命体验,我们就会知道佛所讲的真实不虚
· 掌握诀窍,实现生命的大无畏
· 传统佳节的背后,是强大的文明密码
· 心的三个层次
· 佛说的话, 是经过人类的集体智慧验证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