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感召力
自古以来,出家人都有这样一种自称,叫“贫僧”。为什么出家人要称自己是“贫僧”,而不是“穷僧”呢?因为,“贫”跟“穷”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贫”字在中国文化里有一种特定含义,指身无分文,而“穷”则是指走投无路。
虽然出家人身无分文,但他们“身贫道不贫”,他们道丰德厚,以天下为家。所以,他们走遍天下,路路都通。故不能称之为“穷”,而要称“贫”。
一个充满道德的人,有什么象征呢?就是贫而不穷。贫,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生活简朴,不奢华浪费,他们把全部的生命精力都倾注于追求道德、追寻真理。所以,他们是无比尊贵的。而物质条件丰厚的人,如果道德缺失、为富不仁,也是富而不贵的。
中华文化里有一个词叫“贵人”,贵人有什么特点呢?“贵”的人完成事情不需要自己拥有很多物质财富。因为,贵人是具有道德的,而道德有一个特质,就是具有感召力,所以,贵人的事业自然会有众生追随。
比如,古时候的舜帝,他无论住在哪里,都有百姓追随,有天地万物拥护。他所居之处,很快就会发展成村庄,并且规模逐渐扩大。甚至他自己耕地的时候,大象会从森林里出来替他拉犁,小鸟会飞来帮他捡走杂物。不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有祥云垂护。贵人就具有这样吉祥的感召力,他们做事情不需要钱财,而万民自然景从,天地降下吉祥。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史记·五帝本纪》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选自[元]《二十四孝》
修学佛法,树立文化自信
佛菩萨,是我们所有佛弟子的贵人。我们从四面八方不远万里汇聚到五台山,就是为了来朝礼文殊菩萨。你看,我们谁也没见过文殊菩萨,但是我们都被祂感召而来,就是这么神奇呀!
我们现在身处五台,每天伴着祥云、彩虹,这跟我们中华文化的内容交相呼应。如果我们的生命具有崇尚道德的良性属性,就会这样天地祥瑞。但如果没有三宝的这种示范,我们有时候很难想象,天、地、人之间还有这样一种内在的联系。所以,佛法在人间可以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树立我们做好人的自信。
信仰,本身就是超自然的。在我们一贯固有的观念里,常常仅从自然生物学、从动物本能方面去看待生命。但当我们拥有了信仰,我们去相信圣贤,我们在追求解脱的时候,这就已经超越了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了。
这时候,中华文化当中对圣贤的那些描述,就都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我们的祖先们留给后世的都是他们人生最成功的报告,是他们生命所感悟到的最宝贵的东西,但普通人一般性是解读不了的。而我们现在来到了三宝地,在实际生活之中,我们看到了与之相应的典范,这时,再读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就都可以解读了。
——三参法师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佛教慧日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