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念的六字大明咒,既是观音菩萨的大悲心,也是阿弥陀佛的大悲心,乃至一切诸佛的悲心。这个悲心的具体含义叫什么?就叫拔苦的心。
就好像一个人在大热天里会受到苦的逼迫,但来到凉快的地方后,会觉得周身舒服。所以,佛法也可以比喻为酷夏当中的一片清凉。我们内心的烦恼、煎熬,不是外在的热可以比喻的;佛法的清凉也不是空调可以比喻的。
有生命经验的人知道,天气的炎热有时还能忍受,但生命的压迫、生活的挤压、亲人之间的摩擦与伤害,是更大的一种苦的来源。如果我们家庭和睦、亲友间礼尚往来,那也是人间的天堂。但现在天堂越来越少,人间苦的模式越来越多。
所以,我们能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能让生命化作一朵莲花,这是很伟大的。
我们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封神榜》,它的主题曲就是这么唱的,“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王羲之写的《兰亭序》,主题就是讲人生要修炼,“死生亦大矣!”哪怕寿命八百岁的彭祖,也有终了的一天。所以中国的圣贤们追求的境界,叫“长生久视,死而不亡”。
但对这个时代来说,这是太奢侈的话题,首要的是我们能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就像诸葛亮写给儿子的遗书(《诫子书》)中讲到的,“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人总结了人生的三种境界:静,敬,净。这其实是我们心的三个层次。第一就是安静、宁静。心能静下来了,进一步,能不能做到敬天地、敬祖宗、敬圣贤。最后,在敬的层次上,能不能达到清净无为的净土的“净”。佛教里说修净土的、念阿弥陀佛的人,对标的归宿就是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进到佛门,来思维生命的意义,哪怕你不思维,就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你说我很安静,这个“很安静”也是不错的。如果能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恭敬心,这就上升到第二个层面了。不思善不思恶,无人我是非,能达到净土的“净”,那你就变成莲池中人了。
所以,我们坐在寺院的莲花殿里,就知道呈现这个空间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个社会的价值是什么。
人文的道德修养,这是最具有普世价值的。为了弘扬这种价值,作为园丁的哺育、浇水、耕种,就是一个很细致的活,是伴随着我们人类文明从古到今,直到未来的活。
所以,寺院,这不是人间的浪费,这是人间的“奢侈品”。
——三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