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PART.01
在奉献中,去调伏自我
FORIQINGLIANG
大家来亲近文殊菩萨,都是在身体力行地奉献自我,在奉献中去思维佛法,去反观自我。
这个奉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伏自我的过程。因为如果让你打坐的话,你会觉得很开心;如果干体力活的话,尤其在夏天,汗流浃背,很辛苦的,更需要一种理性来支撑自己,自己要说服自己。
在这个娑婆世界,怎么样才是对根器的修行呢?人往往喜欢动,所以祖师提倡“百动不如一静”。我们中国禅宗虽然正法眼藏,各个地方兴禅堂,但是去坐禅的人真的不多。为什么?因为没有一定的功夫是坐不下来的,心很烦躁的时候,要让身体定下来就更难受。所以,大多数人还是手上有个活忙起来,这样就觉得挺开心。
PART.02
平常心是“道”
FORIQINGLIANG
杜顺大师的一个弟子,有一天拜别师父,要前往五台山礼拜文殊大士。杜顺大师就给他留了一封密信,写着:
“游子漫波波,台山历土坡,
文殊只这是,何更问弥陀?”
“漫波波”啊!翻过一个山坡又一个山坡,佛法在哪里呢?文殊菩萨到底在哪里呢?
不是说每个人一修行就那么厉害,就会住山洞的。找山洞、住山洞不容易啊!我从几十年前就喜欢找山洞,幻想着山洞里有石桌子、石椅子,又想到至少还要有个锅灶,还要有口铁锅,那柴火在哪里啊?吃的呢?虚云老和尚都要种三百六十五颗山芋啊,要吃就扒一个放在锅里煮。你真去住过山,就知道天天想着那个吃的,上顿刚吃完就想着下顿吃啥。本来盖茅篷为了修行的,结果跟修行一点点关系都没有。
我找了几十年山洞,后来也总结出了一个道理:只要风水好,就有山洞。这个世界好地方不缺山洞,但是有几个山洞里面有人在修行的?这很现实啊!你怎么到山洞里去降伏其心?人属于群体动物,到深山老林里弄个山洞,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见一个人,倒是狼经常在家门口晃悠。别说修行了,能做一个平凡人在那里晒晒太阳、吹吹风都很难的。如果你真的有这个平常心,那恭喜你了,这不容易的。
我们在这里也是在训练平常心,因为有吃有喝有穿的,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有,心灵的进步就要靠自己好好用功了,坦荡荡的。而且讲到底了,我找山洞都痴迷了几十年,我也在研究,发现很多修行人最后都是很平凡的、很平常的,所谓“平常心是道”。
PART.03
平凡岁月中的不凡
FORIQINGLIANG
像我师父,我亲近他老人家十三年,他给人的感觉就是安详的,是有安全感的。一个平凡的、普通的、修行很高深的修行者,无论经历什么样的逆境,还是那样地平和,还是那样地平凡,还是那样地波澜不惊,还是那样地语气安定、眼神安详。
所以,有可能有修养的人就在我们身边,有可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有修养的模范,那怎么学习他、成为他?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自我要求:越来越完美,越来越有定力。但是,没有资粮哪里有定力啊?这个资粮别人能代替你吗?代替不了的,所以要老老实实地修资粮。
唐代马祖就讲了,“佛门以无事为兴盛。”就是大家的心都很安详,每天也不受什么打扰,天天就这么过日子,这是一种佛门兴隆之相。所以,不仅修行要有平常心,就连平凡的岁月,我们也要认知到它的不凡,懂得珍惜它。
别把宝贵的日月、万物生长的无限美好时光折腾掉了啊!无限宝贵的风光就在你眼前,你却不识它,心里还在蠢蠢欲动地打着妄想,我们刚学佛都是带着这种业障相的,叫“道不远人”呐!
“道”是不远人的,只不过是自己虚妄而已,对自我虚妄,对客观世界虚妄,对天地宇宙虚妄。天地宇宙的真理浩浩如丽日一般的啊!所以孟子才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就在那里的。
—— END ——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