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台山,我们每一位来亲近文殊菩萨的人,都要在身体力行中,在自我奉献中,去思维佛法,去反观自我。
奉献的过程
奉献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降伏自我、调伏自我的过程。因为如果让你打坐的话,你会觉得很开心;但如果干体力活,很辛苦,汗流浃背,你就更需要一种理性来支撑自己,说服自己。
但是在这个娑婆世界,从凡夫的根器上讲,人还是喜欢动的。所以祖师才说“百动不如一静”。像中国的禅宗虽然是正法眼藏,各个地方兴禅堂,但坐禅的人真的不多。为什么呢?
因为人心本就很烦躁,你再让身体定下来,就会更难受。就像很多人最怕的就是关禁闭,那是对他最大的惩罚。除了“幽闭症”,现在还有一种叫“孤独恐惧症”,你让他往那坐,没有一定的功夫是坐不下来的。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手上有个活,忙起来,会觉得挺开心。
来到五台山的话,你可以去朝山,去走山头。我们文殊菩萨曾化现为一位师父,亲自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徒弟,说你朝山看到文殊菩萨后,就把这封信交给祂。后来这徒弟遇到一位老人,给他讲完佛法后就不见了。这信也送不出去了,徒弟就干脆自己打开看。一看,里面写着,什么是朝五台找文殊菩萨?就是一个山坡又一个山坡,连绵不断地爬过去。佛法在哪里呢?文殊菩萨在哪里呢?你就不停地爬啊爬啊爬,走过五个台你就知道了。
所以我们还好,在文殊寺出坡劳动,你至少不用担心,爬的下一个坡是哪一站,有没有水喝,有没有地方提供斋饭,天黑的时候有没有住宿的地方,这些不可知的、威胁你生命基本健康的因素都没有。
这也算是一种缓冲吧。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厉害,一修行就会住山洞的。
我从几十年前就是喜欢找山洞,后来自己也想一想,找山洞、住山洞不容易啊。真住过山就知道了,你会天天为了吃在那里想。本来盖茅篷是为了修行的,结果跟修行没什么关系,上顿刚吃完就想着下顿吃啥,这很现实。
这个世界不缺山洞,但有几个山洞里面有人在修行啊?你怎么到山洞里去降伏其心?我们这个人属于群体动物,你到深山老林里弄个山洞,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人不见一个,狼经常在家门口晃,到底还能修行吗?别说修行了,能做一个平凡人,在那晒晒太阳、吹吹风,有这个平常心都不容易。
所以我们在寺院,每个人也训练训练平常心。因为有吃有喝有穿,基本的保障都有,那心灵的进步就自己好好用功。我也在研究,所有修行人到最后都是很平凡、平常的,所谓的“平常心是道”。
“百动不如一静”。
“平常心是道”。
我们来朝五台山,文殊菩萨就故意启迪我们,他说我会接你们一千,送你们八百。然后来了之后,跟我们“玩迷藏”,让我们好好看,他在哪儿。这是在启发我们,我们没见到,就会生惭愧。惭愧就是修道的状态了。
我们做义工也是的,你不做义工体验一下就不知祖师辛苦。你做了,体会了,就会有感恩心。
来到五台山要有心,学佛也要有心的。三皇五帝传下来,叫“道心惟微”。观察事物的规律时,需要你很细致,有很细微的觉照力。“照见五蕴皆空”,怎么能分析到五蕴是空的?那是需要很微细的观照力的。
所以,我们能在五台山老老实实修资粮,这是非常奢侈的。百丈禅师就讲了,“佛门以无事为兴盛。”在佛门中,有三宝的仪式,大家的心都很安详,每天也不受打扰,天天就这么过,这是大福报啊!
——三参法师
小贴士
法师告诉我们,佛教的微信制作,只是为了让大家在网络世界里也能遇到佛法,遇到觉醒的机缘,并不是为了获取关注,让大家沉浸其中。我们始终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尽量放下手机、远离手机,远离生命被占据、被碎片化、被无意义消耗的低迷状态;希望每个生命都能回归真实、回归现实,并且更进一步,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放下手机吧,走到阳光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