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如果身体发肤都不能毁伤,
那更何况我们的心灵?
我们得人身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用来修行。纵使现在科技很发达了,科学家还讲,再先进的电脑,也没办法和我们人,甚至是动物大脑的工作能力相比。
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我们说到“孝顺”这个话题,实际上最大的孝顺,就是你能善待自己。儒家就引申到这一点,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如果身体发肤都不能毁伤,那更何况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灵?所以为君为贤,就是尽忠尽孝。这就把做君子、做贤人上升到对血缘亲情的感恩状态了,变成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事。
这些文化实际在整个人类的文明中一直都延续着。孔孟之道就是由这种恻隐之心出发,而体量到了三皇五帝这些圣君的精神世界,体会到了他们内在的精神高度。
所以中华民族文明说五千年也好,八千年也好,一万年也好,都是在做着同样一件事——“人者,仁也。”把一个普通的人,变成一个有精神修养、有精神文明的仁者。
一个人为什么要做仁人君子,为什么要为圣为贤?这个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在中华文明里,为君为仁,天经地义。小到毫发不损,大到人格道德,甚至要“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古人就是把这个理论合理化,打通了这个脉络,然后在中华大地上去推广。
人类所有的文明
佛法都能与之共荣、互助
为什么佛法进入中国后,能跟中华本土文化融合得这么好,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因为它们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佛法不仅与中国的儒道、与三皇五帝圣贤之道是相融合、相助道的,甚至与人类所有的文明,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背景……只要是文明的,佛教都能与之共荣、互助。
现在是科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但“科学之父”爱因斯坦却发现:佛教不仅不与人类的精神文明、文化道德、自然科学相背离,反而它们是相统一的。所以爱因斯坦用科学家的视角,做出高度的总结,“如果哪一个宗教能集合整个宇宙的经验、规律,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到社会科学,都能与其符合,那只有佛教”。
你会逐渐地发现衪的超圣
当我们越来越了解佛法的时候,会逐渐地发现衪的超圣,祂可以涵盖其他的文化。好比佛教也具有科学属性,符合科学的总方向,但仅仅依靠科学的方法,是无法了达佛法的真实义的,甚至只是入门都很困难。
伦理是儒家主要的课题,但佛教却能把伦理讲到那么透彻。比如围绕着“孝”,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都有赞叹父母的恩德,甚至在《四分律》《五分律》各部的戒律里面也讲到不孝的后果有多严重,孝顺的功德有多大。
佛陀讲的“孝”,不仅是从客观理论上或是情感上来说,祂是从人伦上、生理上、道德上,甚至把它制定为行为准则,全方面来让我们明白这一个道理。
道家研究的是长生久视的性命之学,但佛教告诉我们,不要有我执,要把身体当臭皮囊,甚至大乘佛教还要为了众生去奉献、去燃烧这个生命……佛法重在帮助我们整个生命从轮回里解脱,像鸟出笼一样获得自在。
佛法是用舍的方法,从根本上把生命的缺点卸载,然后换上更安全的生命系统——三皈体、戒定慧无漏体,这才是佛法里最重要的。
所以,任何人要想真正迈入佛法的大门,都要先褪掉自己原有的认知方法,换装佛教的系统,从最基础的三皈依开始。只有通过佛教的方式,才能学到佛。
法师告诉我们,佛教的微信制作,只是为了让大家在网络世界里也能遇到佛法,遇到觉醒的机缘,并不是为了获取关注,让大家沉浸其中。我们始终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尽量放下手机、远离手机,远离生命被占据、被碎片化、被无意义消耗的低迷状态;希望每个生命都能回归真实、回归现实,并且更进一步,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放下手机吧,走到阳光里去!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