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心
信心
/ 信 /
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化现福城,教化众生,为众生说法。善财童子就是在福城东拜见到文殊菩萨,开根本智。这个“东”,是代表启步的地方、启发智慧的地方。
学佛的启步是什么?是“信”。“信为德母,慈育四生。”“大智文殊”,大智是表信的。
Part 01
虔信
我们来到五台山,都是怀着信仰来朝圣的,我也一样。三十年前的六月初八,师父为我剃度,剃度完就带我来朝五台。
当时刚出家,我对五台山一点不了解,但是我们佛教有一句话,叫“初心不改,成佛有余”。学佛不是靠你学了多少知识,最令自己受益的就是一颗虔诚的心。
我当时得受益就是因为虔诚。刚出家啥也不知道,就知道虔诚。在佛光寺看到文殊菩萨像,就合着掌看。看着看着,忽然之间大殿没有了,文殊菩萨没有了,我也没有了。这时,蔚蓝的虚空没有边际,文殊菩萨的种子字显出来,然后甘露灌下来,像电一样流过。当身体有这样的觉受了,就又回到这个空间,回到这个世界了。
般若
Part 02
佛陀时代,阿阇世王将自己的爸爸饿死在牢狱,这样的恶业是很坚固的,即使学佛之后,心中的悔恨和痛苦也始终在那儿。所以有一天他专程来请教佛陀,怎样才能忏这个罪?
佛陀就告诉他,这个事你要找文殊菩萨。阿阇世王就专门打斋,请文殊菩萨到他的皇宫里应供。应供之后,他准备好最精美的布匹,跪在文殊菩萨面前,说:“请菩萨加持,我要向您忏悔,请您让我这个罪结能打开。”结果在这样子供养和忏悔的时候,文殊菩萨顿然在他眼前消失了。
然后就听见菩萨的声音告诉他:“你供养在座的菩萨吧。”阿阇世王就拿着布供养,但供养到谁,谁就没有了。然后听见文殊菩萨说:“那你就供养在座的阿罗汉吧。”他供养阿罗汉,阿罗汉也没了。文殊菩萨又说:“那你供养你宫里的这些侍卫吧。”还是一样,供到谁面前,谁就消失了。从侍卫到宫女,最后就剩阿阇世王一个人。
这时,文殊菩萨的声音又告诉他:“那你就给自己吧。”当阿阇世王拿着布想给自己的时候,自己也没了。这时候他才发现,真的是“般若空性”啊!这种空性的高维的智慧是可以解决低维的问题的。凡人的时候做的恶业,那是很真实地卡在身心里的,但是当进入高维智慧的时候,会照见诸法性空。这个“空”不只是概念的空,这是文殊菩萨般若智慧的当下加持。
我前年看到这个经典,才想到,三十年前,我在文殊菩萨面前就体验到了:文殊菩萨没了,大殿没了,我也没了。等到身体有触电般的觉受的时候,身体又有了,大殿又回来了,菩萨又在我面前了。这时候真的泪流满面。
Part 03
信心
但是,不是说文殊菩萨给你看了,你就理解了。哪怕身心经历了,你也不理解的。
说到底还是,我们佛弟子要有一颗虔诚的心。佛法是不可思议的,佛是不可思议的,连圣地也是不可思议的。
那我们要超越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知见就是我们的牢笼,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对着色声香味触法的反馈,建立了这个自我的边际。这就构成了“我”,形成了我执。
觉悟的人为什么叫“大地平沉、虚空粉碎”?不是虚空粉碎,是自我的认知边际粉碎了。
所以佛法不能靠理解。这个“理解”叫分别意识,分别意识叫“二元对立”,二元对立就是制造轮回的工具。学佛是要超越二元的,不能靠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在佛法里是“八难”之一。那些分析、理解、逻辑实际上是牵引我们轮回的,想解脱就要把这个堵起来。
所以文殊菩萨有个公案叫“前三三,后三三”。啥叫“前三三,后三三”? 它就是堵你那个“想”的。你往那一坐,“前三三,后三三,前三三,后三三”,一堵堵住了,无分别智就现出来了。
只要有分别就有漏,有漏就是轮回模式。智慧是不二的,宇宙的真理是不二的,不是二元性的。所以,解脱要靠信心,靠你的信心超越你的二元对立。
微信平台|佛教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