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现前的殊胜

2024-07-29 09:02:00 发布: 人气:22
图片
图片




虔诚心

信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信 /


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化现福城,教化众生,为众生说法。善财童子就是在福城东拜见到文殊菩萨,开根本智。这个“东”,是代表启步的地方、启发智慧的地方。

 

学佛的启步是什么?是“信”。“信为德母,慈育四生。”“大智文殊”,大智是表信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 01 

虔信


图片



我们来到五台山,都是怀着信仰来朝圣的,我也一样。三十年前的六月初八,师父为我剃度,剃度完就带我来朝五台。

 

当时刚出家,我对五台山一点不了解,但是我们佛教有一句话,叫“初心不改,成佛有余”。学佛不是靠你学了多少知识,最令自己受益的就是一颗虔诚的心。



图片
图片



我当时得受益就是因为虔诚。刚出家啥也不知道,就知道虔诚。在佛光寺看到文殊菩萨像,就合着掌看。看着看着,忽然之间大殿没有了,文殊菩萨没有了,我也没有了。这时,蔚蓝的虚空没有边际,文殊菩萨的种子字显出来,然后甘露灌下来,像电一样流过。当身体有这样的觉受了,就又回到这个空间,回到这个世界了。



般若

Part 02

图片
图片



图片



佛陀时代,阿阇世王将自己的爸爸饿死在牢狱,这样的恶业是很坚固的,即使学佛之后,心中的悔恨和痛苦也始终在那儿。所以有一天他专程来请教佛陀,怎样才能忏这个罪?

 

佛陀就告诉他,这个事你要找文殊菩萨。阿阇世王就专门打斋,请文殊菩萨到他的皇宫里应供。应供之后,他准备好最精美的布匹,跪在文殊菩萨面前,说:“请菩萨加持,我要向您忏悔,请您让我这个罪结能打开。”结果在这样子供养和忏悔的时候,文殊菩萨顿然在他眼前消失了。

 

然后就听见菩萨的声音告诉他:“你供养在座的菩萨吧。”阿阇世王就拿着布供养,但供养到谁,谁就没有了。然后听见文殊菩萨说:“那你就供养在座的阿罗汉吧。”他供养阿罗汉,阿罗汉也没了。文殊菩萨又说:“那你供养你宫里的这些侍卫吧。”还是一样,供到谁面前,谁就消失了。从侍卫到宫女,最后就剩阿阇世王一个人。

 

这时,文殊菩萨的声音又告诉他:“那你就给自己吧。”当阿阇世王拿着布想给自己的时候,自己也没了。这时候他才发现,真的是“般若空性”啊!这种空性的高维的智慧是可以解决低维的问题的。凡人的时候做的恶业,那是很真实地卡在身心里的,但是当进入高维智慧的时候,会照见诸法性空。这个“空”不只是概念的空,这是文殊菩萨般若智慧的当下加持。



图片




阿阇世王献上价值连城的布匹准备供养文殊菩萨,此时文殊菩萨杳无踪影,空中传出“如上比喻,当观懊悔与诸法,请供养所见之身”的声音。阿阇世王(见不到文殊菩萨),见文殊菩萨的坐处有智吉祥幢等菩萨及阿罗汉大迦叶,(于是向他们供养),可是他们各自宣讲无所受之法,身体全然不见。之后(他去一一供养五百比丘),五百比丘也隐身不见,(诸菩萨与比丘僧都不见了)。国王只好把布送给王后,结果她也不见了。与此同时,所有女子和侍者均消失于视野中。国王现前如是等持之后,除了自己的身体以外,一无所见,只听到“请供养所见之身”的声音。最终国王把布披在自己身上,他的身体也顿然不现,传出“远离一切色想。大王,诸色一无所见,如是当观罪业,如何见罪业?如是当观诸法……”的音声。至此,阿阇世王安住于远离一切想行分别念之等持。他刚从中起定,之前所见的自身等一切,即刻恢复如初。

随即他请教文殊菩萨:“先前没有看见这里的眷属,他们去了何处?”

文殊菩萨说:“去了你懊悔所去的地方……”依此,国王获得了随同法忍。三万二千女子因目睹文殊菩萨的神变而发起无上菩提心,其中五百人获得清净法眼。

《文殊菩萨传》





我前年看到这个经典,才想到,三十年前,我在文殊菩萨面前就体验到了:文殊菩萨没了,大殿没了,我也没了。等到身体有触电般的觉受的时候,身体又有了,大殿又回来了,菩萨又在我面前了。这时候真的泪流满面。





图片

Part 03 

信心


图片



但是,不是说文殊菩萨给你看了,你就理解了。哪怕身心经历了,你也不理解的。

 

说到底还是,我们佛弟子要有一颗虔诚的心。佛法是不可思议的,佛是不可思议的,连圣地也是不可思议的。

 

图片


那我们要超越的是我们自己。我们的知见就是我们的牢笼,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对着色声香味触法的反馈,建立了这个自我的边际。这就构成了“我”,形成了我执。

 

觉悟的人为什么叫“大地平沉、虚空粉碎”?不是虚空粉碎,是自我的认知边际粉碎了。

 

所以佛法不能靠理解。这个“理解”叫分别意识,分别意识叫“二元对立”,二元对立就是制造轮回的工具。学佛是要超越二元的,不能靠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在佛法里是“八难”之一。那些分析、理解、逻辑实际上是牵引我们轮回的,想解脱就要把这个堵起来。

 

所以文殊菩萨有个公案叫“前三三,后三三”。啥叫“前三三,后三三”? 它就是堵你那个“想”的。你往那一坐,“前三三,后三三,前三三,后三三”,一堵堵住了,无分别智就现出来了。


图片


师直往五台山华严寺,至金刚窟礼谒,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师入寺。翁呼均提,有童子应声出迎。翁纵牛,引师升堂。堂宇皆耀金色,翁踞床指绣墩命坐。翁曰:“近自何来?”师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师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众?”师曰:“或三百,或五百。”师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师曰:“多少众?”翁曰:“前三三,后三三。”

《五灯会元》



只要有分别就有漏,有漏就是轮回模式。智慧是不二的,宇宙的真理是不二的,不是二元性的。所以,解脱要靠信心,靠你的信心超越你的二元对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微信平台|佛教慧日

图片


相关文章
· 快乐,不应该成为一种奢侈品
· 这是宇宙里的共同语言
· 从此岸,到彼岸
· 修行要不怕修改
·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 《法华经》一开篇,戏剧冲突就上演了
· 观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
· 这样做,才叫朝山
· 不可轻慢他人,也不要轻贱自己
· 佛教经典是这样提炼出来的,所以叫经典
· 这种水,你触着它就是清凉,能化热恼
· 虔诚的心中,就有观音菩萨
· 心光里,一刻也没有过去
· 祂,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 那是错觉,不是正觉
· “降伏其心”,是修行的核心目标
· 穿上那件义工服,三宝就已经在加持你了
· “我”,最高级的表现
· 这样修,业报现前时,苦痛才会减轻甚至不起作用
· 观音菩萨“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