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需要这一盏“明灯”

2024-07-30 21:30: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图片




图片



《妙法莲华经》开篇就讲到释迦牟尼佛入无量义处定,安住在衪的境界里,然后以祂的佛光,轻而易举地令座下的弟子看到十方世界高智慧生命是怎么样衣食住行的,是怎样在导师面前听经闻法、修证圣果的。




《妙法莲华经》卷一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图片



佛陀的智慧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想象的,所以经典里常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众生都成初地菩萨了,加一起也不知道二地菩萨的智慧和境界,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怎么能测度佛的智慧呢?


如果阿罗汉来到人间,我们是不理解阿罗汉的境界的,更别说要理解佛的境界了,在法华会现场的阿罗汉也不理解佛的境界,甚至连大阿罗汉弥勒菩萨也很茫然,所以祂要看向智慧最高的菩萨——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说,这时候佛要说大法了。


佛要说大法,自己给自己造势,现稀有境界,令众生生起好乐之心。但是,与会大众有一部分生起了强烈的求知欲,还是有一部分生起了强烈的厌恶心,业障马上现前。


即便有人欢喜雀跃,舍利弗尊者再再请法,佛陀还是说:“你不要说了,不要说了,我不能讲这个话题的。”也有人不觉得怎么样,甚至还把佛讲的法当成矛,去攻击佛陀,认为“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你做你的佛,我做我的阿罗汉。



《妙法莲华经》卷一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勤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惟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

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

禅定解脱等, 不可思议法。

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

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

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

今皆堕疑网,佛何故说是。

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

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

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

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

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

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

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

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

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

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

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

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惟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

我为佛长子,惟垂分别说。

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

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

愿为此众故,惟垂分别说。

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直觉的宗教体验





图片


这就是《法华经》里面最具戏剧性的地方。为什么佛教早期不提倡塑佛的形象?因为拿什么来表现佛陀呢?正法的时代都知道佛是无法言语、无法表达的。

 

《道德经》一上来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懂道的人首先要打这个招呼的,“我这方便说说,你就听听啊。”因为他知道这个“道”是不可说的,说了也是对“道”不太尊重。虽然大家对“道”都是无知的状态,但是总要“舂壳子”,舂舂我们这个无明壳,讨论讨论真理吧。真理又是不可讨论的,那就在不可讨论中勉强讨论。

 

所以,人类也总结出对真理的两种讨论形式,一种是逻辑和实践,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叫直觉。就是《法华经》里佛以衪的神力突破了各种障碍,带给我们生命的直觉体验。这份直觉体验在人类学问里也可以称为“宗教体验”、“超自然体验”。

 

各种各样的先进设备是寻找不到外星文明的,但在佛陀面前,大家也没想着找,衪就让现场的所有人都看到了十方高级的世界。这种直觉的生命体验,虽然不是逻辑可以解释的,但也是不可伪造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年气功热的时候,钱学森汲取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发明了一个名词,叫“唯象科学”,就是科学无法解释,但客观确实存在的现象。在我们人类整体文明当中,从哲学角度上是不否认直觉的。只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直觉的范畴是很狭隘的,而佛教对直觉是研究得非常细致的。

 

佛教认为我们不能依靠这个直觉,因为直觉也是有它的局限性和虚伪性的。一个人吃了麻醉药,或者发高烧产生的感觉,到底是直觉还是幻觉?直觉和幻觉之间的边际是很难界定的,这种直觉是不可以列为直觉的宗教体验的。

 

所以佛说我们“身处中阴”。虽然活着,但是因为我们的感官界定是不准确的,所以不是真理性地活着,而是随顺着业力习气,习惯性地活着、概念性地活着,这种生物学意义上器官性的活着,跟真理之间是有障碍的。

 

一切天然的生命状态跟真理之间都是有一个屏障的,所以人类从古至今才会探讨这个问题——生命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正如“庄子梦蝶”,到底是庄子梦到蝴蝶在花间飞舞,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子在人间行走呢?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的哲思就是“大梦谁先觉”,他们认为人生是一场梦。人生很多立场的依据是不坚固的,所以我们叫“游子”、“浪子”,我们的生命都是漂泊的。我们既没有稳定的物质基础,也没有永恒的真理基础,凭着感官和自我感觉行走于这个世间。这种生命的局限性,一切生命形态都有着同样的感受。


佛的经典所记述的真理、生命的智慧状态,是高级的,这个高级的智慧状态是穿越时间的,不分过去、现在和未来,甚至不分空间障碍,不分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的。所以,佛经给出的真理是永恒的,它可以成为我们人类头顶上的一盏“明灯”。




—— 甲辰年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前夜开示



法师告诉我们,佛教的微信制作只是为了让大家在网络世界里也能遇到佛法,遇到觉醒的机缘,并不是为了获取关注,让大家沉浸其中。我们总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尽量放下手机、远离手机,远离生命被占据、被碎片化、被无意义消耗的低迷状态;希望每个生命都能回归真实、回归现实,并且更进一步,回归生命的本来面目......放下手机吧,走到阳光里去!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随着这样的观想,我们的身见、执着就会瓦解
· 修行不是在讨价还价,不要以世间的那种功利心来面对修行的事情
· 大富长者和日渐“成器”的乞丐儿子
· 这样的PK,当然要赢
· 文殊菩萨现前的殊胜
· 快乐,不应该成为一种奢侈品
· 这是宇宙里的共同语言
· 从此岸,到彼岸
· 修行要不怕修改
·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 《法华经》一开篇,戏剧冲突就上演了
· 观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
· 这样做,才叫朝山
· 不可轻慢他人,也不要轻贱自己
· 佛教经典是这样提炼出来的,所以叫经典
· 这种水,你触着它就是清凉,能化热恼
· 虔诚的心中,就有观音菩萨
· 心光里,一刻也没有过去
· 祂,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 那是错觉,不是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