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只活在物质层面,不重视甚至排斥精神层面,就很容易为物所转。心一旦在物中迷失,人就会陷入痛苦与焦虑,难以体会到幸福的存在。这种痛苦一旦控制不好,还会使人走入极端,做出一些伤害社会也伤害自己的事情。
身体阴阳失衡了会生病,人类社会如果物质和精神失衡,同样也会“生病”。精神没有滋养,生命没有智慧,就会无视道德的束缚。佛教帮助人建立正确的信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能对症下药,这是佛教的现实作用。
所以幸福是精神范畴,不是物质范畴。你想在物质的丰盛中找到圆满的幸福,就相当于想在火中找到水泡般不切实际。
永明延寿大师有一句话“心若迷失,物何以救?”心已经迷失的人,物质的能量已经无法给予疗救,而文化的能量是可以填充我们空虚的精神世界的。
佛教里,佛像需要装藏,人的心灵世界也同样需要装藏。装藏总是拿宝来装的,而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却不可避免地被大量的垃圾充塞了心灵。所以佛法是对生命的一种关爱,是对社会的一份回报,把优秀的历经千年的真理,传播到社会,渗入到人心。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住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物质条件极其贫乏,别人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精神世界的充足使他的幸福指数高居他人之上。当心灵接通了文化的电源,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佛教所蕴含与弘扬的都是社会的正能量,这股力量能化消戾气,平衡矛盾,能为社会带来安宁祥和,能使天地之间国泰民安,这是佛教不共的独一无二的精神魅力。
——三参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