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学习《心经》消灾免难增福慧|我们一起观自在!

2025-01-29 09:05:00 发布: 人气:6
图片





初一


新春吉祥


2025.元月







心经的观修与引导

2025

0129




“不随万法异 ,不逐四时凋”



图片




玄奘法师在很多急难之中直接就持:“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直奔这个最重要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马上就起作用。


一个人如果遇到了急事,你还讲来由,那是要急死人的。比如家里着火了,你应马上报警说清楚地址,若拿起电话还啰嗦半天,那会急人又耽误事!所以,玄奘法师直奔主题 ——“度一切苦厄”,就把序品部分省掉了,因而很多人不知道《心经》是观世音菩萨说的。


观世音菩萨,是释迦佛陀的心,是报身佛的状态,所以这部经里有化身佛、报身佛、法身佛。佛陀入法身的境界,由报身佛的观世音菩萨讲解,最后由化身佛的释迦牟尼佛来印证。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年初一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里为什么不用“观世音菩萨”而说“观自在菩萨”,二者是什么关系?二者是同尊。“观世音” —— 侧重在寻声救苦,重心点在“用”,“观自在”—— 重在“体”,有“体”有“用”,因而称“观世音”为“观自在”。


“Avalokiteśvara Bodhisattva, while practicing the profound Prajnaparamita, clearly perceives the emptiness of all five aggregates.”Why is the name  "观自在菩萨" (Guānzìzài Púsà) used instead of "观世音菩萨" (Guānshìyīn Púsà)?, and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y refer to the same sacred being." "观世音" (Guānshìyī) emphasizes compassionate responsiveness to suffering — focusing on function , whereas "观自在" (Guānzìzà) highlights the essence. Thus, "观世音" (Guānshìyīn) is also called "观自在" (Guānzìzài) to encompass both essence and function.



图片




《心经》既是佛的《心经》,也是法的《心经》、僧的《心经》,也是我们的《心经》,为什么?“观自在菩萨”,是指我们在经典的引导下也可以“回光返照”,也来“观”一下“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行深般若”,即以甚深的智慧可以到达彼岸,是指我们每个人当下,“观自在”之后所觉悟到的“佛性”,就是般若体、如来体性。


现在我们也“观”一下,到底有没有“自在”?从早上出门到现在,你眼前有多少东西“过”,你耳朵里听到了多少声音,你的脚步在移动时有多少景物移动过?此刻空调机“嗡嗡”在响,师父的声音也敲打着你的耳膜,这一切都犹如尘埃、过客,只有这个“观”,如明镜高悬、本自存在、不动不摇,如古人所言“不随万法异,不逐四时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靠能“观”的性,“照见五蕴皆空”

—— 我们的生命及所处的世界,

就是“色受想行识”出来的,

就靠这个组成。









如果“照见”, 

这几大组成元素,

显而无自性,

如空花水月、泡沫一般,

那由此而产生的喜怒哀乐

不就是“空”吗?

所以“度一切苦厄”。

图片



Through the innate nature to "perception", one "clearly perceives the emptiness of all five aggregates." Our life and the world we inhabit are composed of "form, sensation, perception, mental formations, and consciousness". These elements form the foundation of our existence. If we can "clearly perceive" that these fundamental components are devoid of inherent nature—akin to illusory flowers in the sky, moon reflections in water, or ephemeral bubbles—then the joy, anger, sorrow, and happiness arising from them must also be "empty." In this way, one is able to "transcend all suffering and distress."


至此,《心经》就全部讲完了,如果明白就可以结束了,佛经 —— 三藏十二部,到这里也可以结束了。


昨天有人问:师父,讲《心经》要用多长时间?我说:可以长也可以短,短讲的话,可以比《心经》还短;若长讲,三藏十二部都不出《心经》的范畴。


阿弥陀佛!


--三参法师

San Can Master


英文翻译:智航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你对三宝的信仰,能走多远?
· 菩提路上,相互成就
· 我们享的福,从这里来
· 吉祥的状态是什么?
· 腊月小年话修行
· 迎祥纳福过小年 | 恭迎监斋菩萨圣诞
· 关于“我”的真相
· 印光大师说,这样的人,宿有善根
· 修行要沉稳,也要振奋精神
· 当我们的心安住了,就在莲华里
· 佛教的智慧是普世的,对每一个生命都有效
· 在轮回路上无处攀缘,在解脱道上处处逢源
· 心中有佛法,就很了不得
· 怎样听法听出精华来?
· 因为他的“笨拙”,众生才有恍然大悟的机会
· 工作修行,都要降伏自我
· 一个好的修行状态
· 这些都是大福报的人
· 好人,哪里会没好报
· 佛法“无多子”,哪里有什么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