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看到上海复旦大学的哲学教授王德峰先生讲到,他说自己在初中后期的时候,有幸读到了《金刚经》。当他读到《金刚经》的时候,脑子一下乱掉了,因为《金刚经》中的“三句义”他理解不了了。
王德峰教授所说的《金刚经》中的“三句义”即“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的表述形式。他从初中开始接触《金刚经》,后来又读了哲学专业,经过几十年的人生思考后,他对于这个“三句义”,有了一些理解和感悟,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当他来弘扬这些的时候,那真的是“真理之声如狮子之吼”啊!文殊菩萨手中所持的那把宝剑是理性之剑,佛教里的理是很特别的,这个理指的是般若智慧。这种般若智慧犹如理智的雷鸣震动着我们的愚痴,点亮着我们的黑暗。
“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种智慧 ,给了我们人生宇宙的终极答案。真理是直接的,对真理的体悟在佛教里分为顿悟和渐悟,但无论顿悟还是渐悟,它都是直指人心的。就像神秀大师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也是指向光明的。渐悟还是顿悟,要看我们的资质,但在总的方向、方法论上,二者都是完美的。
所以,佛法带给我们的是终极的解脱。如果只有知识而没有智慧,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束缚。在工具学科上的精密研究,很多时候会带来一种危害——如果对其持有过分执着的态度,就会增加我执和法执。
“三句义”讲的是什么?
会有什么反应?
次 第
扫码关注|佛教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