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永恒不变的金刚体性——正见

2023-06-11 00:02:00 发布: 人气:5

点击观看精彩视频:正见(一)





我们生命的当下

是过去业力的投射

图片


我做居士的时候,虽然一边修着佛,但有时候还听着世间的流行歌。但是一听流行歌,我就觉得是在歌颂佛菩萨。一听到爱情歌曲,我就想:“嗯,是的,我爱佛菩萨。”歌词里讲天长地久,我就说:“嗯,天长地久,是的,我念佛也要天长地久。”


我们学佛了就会知道世间没有天长地久的,只有佛法里才有天长地久。世间的一切都如波涛、如泡沫、如阳焰,都是虚幻不实的。


本身我们做人就是业报,六道轮回也是业报,业报哪里有常态,没有常态的,生死无常就是它的相状。只有到了智慧的层面,那才是永恒的、相续的,才有不变的金刚体性。


我们生命的当下都是我们过去业力的投射。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多维度的。我们的业力,就像一个大硬盘。第八意识阿赖耶识,这个大硬盘把我们生生世世无量劫的业力、业种都含藏在里面。这些业力相续不断地调制着天地宇宙,构成了我们的福禄寿。


就像我们早期看的电视,如果调到空的台里面就都是雪花点,这个雪花点实际上是它工作的一个基本面,一个本色。当有外在信号调制的时候,在原有雪花点的基础上就调制出这个视频信号,我们就看到了动态的画面。


我们修行的本色就是第七意识,就是那个雪花点。调制的那个内部信号,就是第八意识的含藏,而第六意识不过只是外在的扫描。


所以,业力很坚固,生命很脆弱。我们人的福禄寿有可能“啪”地频道就变了,频道一变,经过中阴,再一汇集,业重者先牵,下一个业力一成熟,下一期生命阶段就开始了。






照破五蕴,让佛性做主

图片


我执也可以概括成是五蕴的执,五蕴中只要有一个蕴开始松动,这整体的五蕴、整体的我执都会松动。


当我们用佛法来分析的时候,一蕴一蕴地来观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色、受、想、行、识都是空无自性的。色是什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因缘法,它本无自性的。如果能够观照到这一点,那我们就开始从色的牢笼里超越出来了。


我们在勘破五蕴过程中的每一次突破都是积功累德,我们无漏的功德都在增加。我们对五蕴的正观就是佛法,我们的觉性、佛性,就是无漏法。


最后修行取得的成功,归根结底不是因为照破了五蕴皆空,是因为我们每次观照五蕴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的觉性在照,那就是念佛,就是佛光现前。只要不迷失在五蕴里,只要我们在观照五蕴,这就是佛性在做主人了。


这种观照相续的时间越长,我们无漏的功德也就越大。当这个功德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我们觉性的光芒炽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五蕴会“咔”地消失掉。实际上在这个过程当中,重点不是照五蕴,重点是培养相续的佛性。佛性的力量大了,我们不仅能把自己的五蕴照空,他人的五蕴我们也能照空。能把众生的五蕴照空,我们就能度众生啊。


修行是绝对没有副作用的,所以佛陀一再警告我们,不要把这个世界当成佛国,这样会着魔的。一定要看到这个世界的虚假性、业力性、因缘性、不坚固性、脆弱性和痛苦性,一定要追求解脱。声闻乘是追求解脱的,菩萨也追求解脱,佛还是追求解脱,只不过小乘只追求自己解脱,而对于菩萨来说,一切众生的解脱都是自己的责任。一只狗掉到河里,菩萨都不能不救,如果不救,是违背菩提心戒的。所以,佛陀才会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这是菩萨的境界。






让生命回归到本位

图片    


中国有一句话叫“安贫乐道”。这个几千年形成的人生价值观念,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指数提高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取向。


一个安贫乐道的人是不会抱怨的,他每天都活在感恩之中,他生命内在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清明的、澄澈的状态,是那种充满灵性的喜悦状态。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核心,所以中国人一直活得很幸福,这也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的相续力量,也就是无为而治。无为,就是观自在,因为我们的灵性是本自具足的,我们的生命跟天地是不隔毫厘的。


我们跟天的关系是不需要金钱交易的。地球是宇宙的,既然是宇宙的,就也是我们的。我们有使用这个宇宙的权利,在这一点上谁也不需要高傲,谁也不需要自卑。谁能剥夺我们生命喜悦的权利呢?喜悦需要买吗?喜悦跟物质有关系吗?没有啊,除非我们自己不想喜悦。


“幸福乃精神范畴,智慧是生命精华。”我们此生生命的意义就是要了知到自己的价值。让生命回归到本位,让灵魂找到安止之处,这是非常重要的。







自性里本具八大菩萨

图片


“沙弥”,翻译成汉语是“息勤”。息的意思是息除贪嗔痴,勤是勤修戒定慧。实际上我们的目标树得越高,有时候路途也会变得越遥远,我们反而会走着走着就迷失掉自己的方向了。 刚学佛,重点还是要放在认清轮回上。轮回跟我们的关系是什么,轮回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的。认清轮回之后,我们就会知道改“我”就是改命运,改“我”就是改未来。如果我们今天正确了,并且我们相续一直坚持着,那最终我们会自己看到自己的命运的。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祂是具足种种圆满的,无论祂显现什么都是圆满的。所以众生应以何身得度,佛就以他的这种机为他说法。所以,我们平时要普皆恭敬,因为只有恭敬一切众生,当诸佛菩萨应我们的量,来为我们现前说法时,我们才不会错过。


我们不仅要恭敬一切、不轻慢别人,同时我们也不要轻慢自己。我们自己放生时候的悲心,就是观世音菩萨;我们打坐时所产生的甚深观照,就是文殊菩萨;我们安住于三昧耶的体性时,所达到的无内无外,一片白光的状态,那种自性里的白光就是普贤菩萨;而那种大慈等持的状态,就是弥勒菩萨;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自己的业力,把业力像掀锅盖一样给彻底地掀掉,让我们自性的光明内外朗照,那就是除盖障菩萨;而如果能够应福德遍缘法界,充遍虚空,那就是虚空藏菩萨。所以,自性里具三身,自性里具四智,自性里就具八大菩萨的。


哪一个众生都是自性里本具的。那我们修行到底是有为还是无为的?性德是不需要修的,性德只要我们悟。悟性德是一件非常殊胜的事情,但要有大因缘,大因缘现前才能悟自性。“善知识者是大因缘”,善知识殊胜、地方殊胜、时空殊胜、时节因缘殊胜、道友殊胜……需要诸多的殊胜才能启动我们,让我们的性德能够了悟。了悟性德之后,我们还要保持身口意清净,随着时节因缘而修,要护念自己、莫令染污,要身口意庄严相续不断,这就会形成妙德。


所以,妙德是无为里的有为。就像有禅师问:“你打坐想什么?”他说:“我想那个不可思议的东西。”不可思议的要怎么想?不可思议是无为的,但是想那个不可思议的,是要系念,要念兹在兹的。


所以,观世音菩萨也叫观自在菩萨。祂自受用的时候叫观自在,而他受用、普度众生的时候就叫观世音。观自在是祂的性德,观世音是祂的修德。但是祂老人家的功德如一月而映千江,众生有求,弥感而不复。用量子纠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因为量子纠缠的速度快到就像没速度一样。所以,只要我们有感,观世音菩萨必应。


——三参法师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图片

关注




佛教慧日


图片



相关文章
· 天天这种状态,罪业何愁不净!
· 以智慧力选择出家道(上)
· 原创短剧 | 你的25岁,在干什么?
· 如果众生觉悟了,世界一定是庄严的世界!
· 方向很重要:“诸恶莫作”是断轮回的路,“众善奉行”是出轮回的路
· 【文殊菩萨感应故事】神英入法华寺
· 如何永葆童心、永葆青春?
· 福报,成就的基础
· 大药妙智解疑难(二十七)
· 佛弟子每天都要念佛、念法、念僧
· 盛世修文 || 聚焦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
· 健康生活不能缺少戒定慧的修习,不能缺少观音菩萨的呵护
· 普愿众生同发无上菩提心——日诵净行品107愿
· 五台山的云,是文殊菩萨在说法
· 【中英西泰四国语种】大善知识是我们现世的文殊菩萨
· 想要幸福?做到这三点!
· 大药妙智解疑难(二十六)
· 福报是修出来的
· 把修行的感想写一写,好的东西要铭记下来!
· 贪,是轮回的一种业习,而不是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