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尊佛聚到一起,都会聊些啥?

2022-11-12 00:08: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三佛论坛

The Three Buddhas Forum


龙种上尊王佛

释迦牟尼佛

阿弥陀佛


图片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是明末清初牧云和尚演绎的龙种上尊王佛与阿弥陀佛、释迦佛之间的一段对话。


注:牧云通门禅师,明末清初临济天童系名僧之一,临济下三十一世,世称“古南和尚”。


对于龙种上尊王佛来说,祂的东边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成佛;西边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那里弘法。龙种上尊王佛就觉得,极乐世界都是乐,苦的名字也听不到;娑婆世界都是苦,连快乐都叫坏苦。祂想,娑婆世界都是苦,极乐世界都是乐,两个世界差距这么大,能不能中和中和呀?


龙种上尊王佛就向两尊佛下邀请函:请您们两位来,我们见个面。


三尊佛见面后,坐在一起,无量菩萨围绕着。龙种上尊王佛先跟阿弥陀佛说:“您那都是快乐,释迦佛陀那都是痛苦,您要不要分一点快乐到娑婆世界呢?”






TOPIC  ONE 话题一:

极乐世界能不能与娑婆世界中和苦乐?


图片
图片

愿力不同


Different types of karma

The different  vow -power

阿弥陀佛听了,合掌说:“世尊啊,您教导,我应当是要奉行的。但是人的愿和业是不一样的。我的愿是在净土成佛,所以我的世界就是净土的世界,正报、依报都是快乐清净的。因为当我这个业报成熟的时候,我没有办法不快乐,没有办法不清净,我眼睛见到的一切都是快乐,耳朵听到的一切都是清净,不可能有污浊的东西。”


佛就是说这是业报的缘故。就像虽然我们是一个整体,但有的人每天法喜充满,有的人天天烦恼丛生,每个人的业报是不一样的。


所以,阿弥陀佛说:“我的愿力、我的业报就是这样,所以我感应不到娑婆世界的苦,那不是我的愿力,也不是我的业报。”


所以,愿力不一样,业也不一样。那同样,阿弥陀佛说,“释迦佛陀祂发的愿就是在这个浊世成佛,佛就是自己已经圆满、福慧两足了,还要受马麦之供、金枪刺足。这是祂的愿力,祂面对众生的业就是这样。”


图片


     业报不同

Different types of karma





TOPIC  TWO  话题二:

极乐世界的修行人,需要到娑婆世界体验“苦生活”吗?


图片


龙种上尊王佛又说,“极乐世界的那些众生,天天都在享乐,也没有受苦,他们会不会退失呢?要不要他们也到娑婆世界来锻炼锻炼受受苦呢?”


阿弥陀佛用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祂说:“就好像一个小孩子非常地优秀,又孝顺,又善良,又勇猛精进,他的人生由于他这种优秀的品格、行为,成就也很高,他在每个地方的人、事、物都是顺遂优渥的状态。”阿弥陀佛说,“这么乖巧的小孩,本身很优秀,没有任何过错,没有理由说怕他太幸福了,一定要叫他去受苦。这不是他的果报,作为父亲来说也不忍心让这样的孩子去受这种苦。”



孝顺、善良

勇猛精进的人

没有理由叫他去受苦

An extremely diligent person,
there is no reason to have him suffer.

Filial piety, Kindness







TOPIC THREE 话题三:

娑婆世界的众生,能送到极乐世界去解苦吗?




龙种上尊王佛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祂就跟释迦佛陀说:“世尊啊,娑婆世界的众生这么苦,那把他们推送到极乐世界去,不是很好吗?”


释迦牟尼佛也很无奈,祂说:“对于那些比较刚强、恶业重的众生,诸佛的净土他是看不到的。”佛说,“就好像世间没有福德的人,有种种不良的习气、犯种种的错,被关在监狱里,父母乃至世间的善人都不忍心他受那样的苦的,甚至愿意到官府里把他担保出来,带回家,给他良好的教育、幸福的生活。但是这个人,非常地刚强、恶劣。给他美食,他视作毒药;给他美丽的衣服,他好像是穿着刺一样,身心都不适;你对他的爱,他当作仇恨;世间那些不好的,他亲得不得了。那种刚强,作为世间的父母、善人来说,除了心痛之外没有办法的。”


听到这种比喻,龙种上尊王佛都觉得,“哎呀,释迦牟尼佛那你也太辛苦了!你到极乐世界去休息休息,那样的人他也不会被你感动、被你教化的。”


但释迦牟尼佛还是用父母做比喻,祂说,“小孩子再不肖,做父母的还是想尽一切办法,不计较他,一次一次尝试、一次一次不舍弃。”佛说,实际上父母跟孩子之间也就这一生的关系,这一辈子为孩子尽心尽力,但是佛菩萨对众生的愿是生生世世没有穷尽的,一直伴随着、救度着。


——三参法师



原文



兴化极乐禅院元旦净侣云集,师升座云: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此是晋时肇法师语。若透得过,尽华藏世界香水海国土无不开现,尽十方微尘剎土诸佛无不现前。


如未委悉,山僧且铺文演义去也——东方有佛,号释迦牟尼,众所共知;西方有佛,号阿弥陀,亦众所共知。


阿弥陀佛世界,名为极乐,金绳宝网地平如掌,种种严净;释迦佛世界名为娑婆,坑坎堆阜(fù)种种秽浊。又众所共知。


于东西二佛世界中间,有一国土,其名甚古。其国土中有佛,号龙种上尊王。其佛一日从禅定起,顾视东西二佛,见苦乐异相,起平等慈,遂命神足二侍者,遥请二佛致词曰:龙种上尊王佛,问讯世尊,愿不动莲华座,暂往敝国议大法事。


于是二佛于剎那顷,从东西来,无量菩萨与俱到龙种上尊王佛所,相讯已毕,品字而坐。其诸菩萨绕佛三匝,一面坐定。


尔时,龙种上尊王佛向阿弥陀佛言:大德!我闻诸佛,断二死证三身,咸有四德,所谓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既是常乐,无有不乐。今大德世界,种种庄严,种种受用,种种安乐;释迦牟尼大德,虽证佛果,处于娑婆,种种不堪,久受勤苦。今我欲请大德暂往娑婆,共出只手,赞助释迦,教化众生。汝意云何?


弥陀如来闻是语已,合掌白言:世尊慈命,自当承敬。有意用白,我未成佛,先有大愿——愿成佛时,不居秽土。立此净愿,后修净业,净业既满,理当受乐,无退转理。譬如东佛释迦牟尼,虽成佛果,定业不化,复受金枪马麦之报,无有避处。今我定业,是净是善,当受安乐之报,亦无有避处。世尊亦犹众生善根纯熟,福报天中,应受诸天上妙之乐,天寿甚长。若或强使,随于人中,眼视恶色,耳闻恶声,种种逼恼,不及百岁受凶短折报,无有是处。


龙种上尊王佛言:大愿如山,莫可摇撼,净愿如海,未可蠡(lí贝壳做的瓢)测,大德我则不敢强矣。然大德国中所有众生久受安乐,譬若大家子弟,不知稼穑(jià sè)艰难,恒自嬉戏,骄奢日纵,将无退堕,汝可使往娑婆世界。见彼苦相,则加奋励,乐居净国。


时弥陀佛复白龙种上尊王佛言:善哉!世尊!慈念众生一何切至。然我国众生,眼乐见莲花之色,耳愿听莲花之音,鼻愿闻莲花之香,舌愿尝莲花之味,身愿受莲花之触,意常念莲花之法,众善成就,解脱尘劳。世尊!如是之人,使往娑婆,譬有子弟,在亲膝下,起敬起孝,愉色婉容,诵诗读书,温良恭俭,无有小过,一旦驱诸罟(gǔ渔网)擭(huò捕兽机槛)陷阱,其谁忍之?世尊!此诸众生,皆是吾子,父子异居,世无是事,忽有外人无故驱遣,使彼远离桑梓(zǐ桑树、梓树,借指故乡),不念天伦,他乡飘泊,得不伤慈。


龙种上尊王佛言:善哉!善哉!仁念众生乃如是乎!我当再设方便,遂转金色之身,向释迦佛言:佛具大慈,能与众生乐;佛具大悲,能拔众生苦;佛具神力,能移此世界众生,至彼世界。维摩诘经言:解脱菩萨断取妙喜佛世界,如陶家轮,其小菩萨不觉不知。菩萨尚尔,况佛神力。仁者何不移此娑婆众生,置极乐国土,使彼离苦得乐?


释迦牟尼佛遂合掌白言:世尊!是众生咎,非我过谬,此诸众生,刚强难化,不受善言,狠戾(lì)自用。我与弥陀如来常摄受之,诱彼舍离苦处。彼曾不念佛法深恩,排佛谤佛,嫉法破僧,堕于恶道,备受楚毒,承佛力故,出生人中,又复迷倒往业,未消新殃,复造世尊,定业莫避,以苦为家,非佛无慈,不授彼乐。世尊!正如世德之家,生下子弟,不守家训,不遵王宪,恃势凌人,干名犯分(意指不好的行为将影响自己的名誉和地位),系闭牢狱。其诸长上,难于坐视,亲面有司,释其重苦,携之归家,坐彼华堂,馆(guǎn接待,招待)之美囿(yòu园林苑囿),习以诗礼,对之圣贤。恶习深故,口尝上膳,谓是毒药;身衣名服,谓多针刺,寻复舍去。世尊!如是子弟,违背其父,作诸不善,衣冠之侣,见为仇雠(chóu以言对之),胥靡(xū mí奴隶或刑徒)之夫,交为知己,跼蹐(jú jí,意思是局促不安、谨慎小心)泥涂,蓬头垢面,自以为得。其父见之,惟有呜咽懊恼,无如之何!非父不怜子,奈子不认父,招之不归,甘为不肖。世尊!诸佛乐土,譬诸王家,胥靡之人,如何可至?况在缧紲(léi xiè,意思是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囚禁 ),纵作方便,提奖乘游,业力重故,变乐为苦。世尊!爰居(yuánjū海鸟名)之鸟,祀(祭祀)以太牢(古代最高祭祀供品),乐之钟鼓,非其分故,戢(jí收敛)翼战惧,有顷而死。世尊!震旦国中关山所产,名橄榄果,其国中钟鼎之家(富贵宦达之家),无不置口以为佳味。彼僻壤翁,生平未见有授之者,入口便掷,以为罔(wǎng欺骗)己。世尊!浊世众生勉之净土,亦复如是,非彼所乐,疾走而去,反咎提携。


尔时,龙种上尊王佛闻释迦佛如是语已,勃然变乎色,乃云:如是众生何不速弃舍之?仁者却生与同生,死与同死,空自勤劳,于事无益。


释迦牟尼佛复白龙种上尊王佛言:世尊!诸佛慈念,非世间比。父母念儿,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尽未来劫,无少间断。设有众生,无少善根,造作极恶,又无善友警诫,纵其所为,岂不愈沉愈溺?我之所以恒处娑婆者,为此故也。彼虽不善,而我常相随逐,设诸方便,启其善因。譬若父母,随不肖儿,耳提面命,冀其迁善,若不如是,沦溺苦趣,永无出期。


节选自《嘉兴藏▪牧云和尚七会语录卷之一▪禅净玄旨》清通门说,行玮等编







图片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浙(2022)0000575


相关文章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31)
· 日日是好日
· 吉祥部国王布施身体(二)
· 信真法界宽,愿切极乐近
· 《金瓶梅》的作者到底是谁?三百年的秘密终于揭开!(真实因果故事)
· 【妙法堂记要】修行要找到生命的坐处
· 双十一还在“买买买”?|什么能带来真正的开心和幸福?
· 若频道不对,我们还怎么得度?
· 七岁沙弥证阿罗汉果的宿世因果
· 释迦佛陀为什么要介绍我们去极乐世界?
· 在宇宙间留下我们的“功德足迹”
· 怎样提高修行的效率?
· 吉祥部国王布施身体(一)
· 这一生,可以活出百千万亿生的效率
· 【茶香慧日寺】如何“日日是好日”
· 红烧南瓜,这样做才好吃!
· 报恩就是修行,修行在报恩
· 透过佛法看生命的算术题“1+1=?”
· 只要肯发心,就会不可思议
· 锡杖的甚深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