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佛论坛
龙种上尊王佛
释迦牟尼佛
阿弥陀佛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是明末清初牧云和尚演绎的龙种上尊王佛与阿弥陀佛、释迦佛之间的一段对话。
注:牧云通门禅师,明末清初临济天童系名僧之一,临济下三十一世,世称“古南和尚”。
对于龙种上尊王佛来说,祂的东边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成佛;西边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那里弘法。龙种上尊王佛就觉得,极乐世界都是乐,苦的名字也听不到;娑婆世界都是苦,连快乐都叫坏苦。祂想,娑婆世界都是苦,极乐世界都是乐,两个世界差距这么大,能不能中和中和呀?
龙种上尊王佛就向两尊佛下邀请函:请您们两位来,我们见个面。
三尊佛见面后,坐在一起,无量菩萨围绕着。龙种上尊王佛先跟阿弥陀佛说:“您那都是快乐,释迦佛陀那都是痛苦,您要不要分一点快乐到娑婆世界呢?”
TOPIC ONE 话题一:
极乐世界能不能与娑婆世界中和苦乐?
愿力不同
The different vow -power
阿弥陀佛听了,合掌说:“世尊啊,您教导,我应当是要奉行的。但是人的愿和业是不一样的。我的愿是在净土成佛,所以我的世界就是净土的世界,正报、依报都是快乐清净的。因为当我这个业报成熟的时候,我没有办法不快乐,没有办法不清净,我眼睛见到的一切都是快乐,耳朵听到的一切都是清净,不可能有污浊的东西。”
佛就是说这是业报的缘故。就像虽然我们是一个整体,但有的人每天法喜充满,有的人天天烦恼丛生,每个人的业报是不一样的。
所以,阿弥陀佛说:“我的愿力、我的业报就是这样,所以我感应不到娑婆世界的苦,那不是我的愿力,也不是我的业报。”
所以,愿力不一样,业也不一样。那同样,阿弥陀佛说,“释迦佛陀祂发的愿就是在这个浊世成佛,佛就是自己已经圆满、福慧两足了,还要受马麦之供、金枪刺足。这是祂的愿力,祂面对众生的业就是这样。”
业报不同
Different types of karma
TOPIC TWO 话题二:
极乐世界的修行人,需要到娑婆世界体验“苦生活”吗?
龙种上尊王佛又说,“极乐世界的那些众生,天天都在享乐,也没有受苦,他们会不会退失呢?要不要他们也到娑婆世界来锻炼锻炼受受苦呢?”
阿弥陀佛用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祂说:“就好像一个小孩子非常地优秀,又孝顺,又善良,又勇猛精进,他的人生由于他这种优秀的品格、行为,成就也很高,他在每个地方的人、事、物都是顺遂优渥的状态。”阿弥陀佛说,“这么乖巧的小孩,本身很优秀,没有任何过错,没有理由说怕他太幸福了,一定要叫他去受苦。这不是他的果报,作为父亲来说也不忍心让这样的孩子去受这种苦。”
孝顺、善良
勇猛精进的人
没有理由叫他去受苦
An extremely diligent person,
there is no reason to have him suffer.
TOPIC THREE 话题三:
娑婆世界的众生,能送到极乐世界去解苦吗?
龙种上尊王佛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祂就跟释迦佛陀说:“世尊啊,娑婆世界的众生这么苦,那把他们推送到极乐世界去,不是很好吗?”
释迦牟尼佛也很无奈,祂说:“对于那些比较刚强、恶业重的众生,诸佛的净土他是看不到的。”佛说,“就好像世间没有福德的人,有种种不良的习气、犯种种的错,被关在监狱里,父母乃至世间的善人都不忍心他受那样的苦的,甚至愿意到官府里把他担保出来,带回家,给他良好的教育、幸福的生活。但是这个人,非常地刚强、恶劣。给他美食,他视作毒药;给他美丽的衣服,他好像是穿着刺一样,身心都不适;你对他的爱,他当作仇恨;世间那些不好的,他亲得不得了。那种刚强,作为世间的父母、善人来说,除了心痛之外没有办法的。”
听到这种比喻,龙种上尊王佛都觉得,“哎呀,释迦牟尼佛那你也太辛苦了!你到极乐世界去休息休息,那样的人他也不会被你感动、被你教化的。”
但释迦牟尼佛还是用父母做比喻,祂说,“小孩子再不肖,做父母的还是想尽一切办法,不计较他,一次一次尝试、一次一次不舍弃。”佛说,实际上父母跟孩子之间也就这一生的关系,这一辈子为孩子尽心尽力,但是佛菩萨对众生的愿是生生世世没有穷尽的,一直伴随着、救度着。
——三参法师
原文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浙(2022)0000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