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姑传 |《清凉山志》文殊菩萨显应篇

2022-10-20 00:21: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


“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携一万菩萨长居于此教化众生。文殊菩萨常常应不同众生的机,化现不同的身相,演说相应的法门。



三昧姑传


[原文]


唐三昧姑,未祥所从,大历间,居华严岭。一坐静室,七日乃起,故有三昧称焉。能驱使鬼神,呼遣禽兽,穿林开道,以通四达。力洞无畏,其行如风。人云代行乞,朝去暮归。大开社火,广济饥寒。游礼之人,由是浸广。唯一粥釜,自把杓柄,人无多寡,悉令饱足而去。一日禅寂,不及把杓,粥食将尽,弟子白之:“粥尽奈何?”姑往搅之,日:“孰道尽耶?”粥复盈釜。常告游礼者曰:“诸人三界沉沦,可来此地,作菩提因。厥后代牧,以为妖异,访之。姑预诫徒众,立化于石上,神火自焚,了无遗物。州牧叹息而归。时贞元三年二月也。


——节选自《四大名山志·清凉山志》 

印光大师修订


图片



[译文]


唐朝有一位三昧姑,她的身世来历不详。大历年间,她居住在华严岭,往往在静室一坐就能坐上七天,方始出定,因为她有这种禅坐的功夫,因此有“三昧”的称号。据说她有相当的神通力,能够驱使鬼神,又能随时召唤禽兽为她穿林开道,以达四面八方。

她走起路来就像风一样的轻盈快捷,又像是在腾云似的,令人望之有飘飘然的感觉。她常常早出晚归,乞化一些财物,用来广济饥饿贫寒的民众。所以钦佩她、礼敬她、信仰她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她能大公无私、广结善缘。

“这位三昧姑啊!来头可大着呐!”有人在议论着。“怎么个来头啊?”“说来奇怪!她只有一把粥釜,当她自己亲自拿着粥釜的杓柄,不管多少人前来要求布施,粥釜里面都像是有用不尽的饮食,都能令人一个个吃饱回去呢!”“哦,真有这样的本事吗?”众人疑惑不解。

有一天她坐禅入定,没有亲自拿杓柄,粥食快要吃光了,她门下的弟子来禀告说:“施粥将尽,还有很多人要求施粥,怎么办呢?”慈悲的她即从蒲团起身,自己把粥锅翻搅了几下,说:“谁说快要光了?”于是粥又恢复满锅。

三昧姑常对游客们说:“诸位!诸位!三界沉沦,你们可以来这里,广修菩提因才好啊!”当时的地方官风闻三昧姑的事迹,以为她是妖孽,于是前往探访。三昧姑当时预先告诫了徒众,然后就坐在一块石头上圆寂了,这时有神火自动燃烧,火化了她的身体。她并没有留下任何的遗物,州牧见状,叹息而回。那时是唐朝贞元三年的二月。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扫描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微信平台



图片


相关文章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27)
· 这就是佛陀度众生的乐趣,也是佛弟子永远的希望
· 灯显王利益众生
· 成道需要大因缘
· 【茶香慧日寺】佛法在世间得以弘扬是非常不容易的
· 圆瑛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讲义》连载(十一)|极乐世界的不可思议
· 送你三倍温暖,圆满生命觉悟
· 见到丑陋的人时,如何发愿?——日诵净行品87愿
· 生命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可能性
· 这个法,更对我们末法时代众生的机
· 微财转轮王施身
· 用心听,更容易懂
· 【绍云老和尚】身心清净的念一句佛号也非易事啊
· 深信因果④|活在当下就有了平常心
· 喜迎二十大|文化自信自强,习总书记这样阐述
· 不起念 | 竹窗随笔(莲池大师)
· 摄受浊时众生
· 在生命能做主时,尽力地储备往生的资粮
· 深信因果③|要用智慧来辨别一切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