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志》文殊菩萨显应篇(五)

2022-09-03 00:00: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大方广宝箧经》中文殊菩萨云:“我以方便化众生界。然后说法令其究竟毕竟调伏。”又云:“或现大庄严。或现神通。或现释身。或现梵身。或现护世身。或转轮王身。或随各各所事诸天而为现身。”


所以志澄神净的人来到清凉山,有的看到文殊菩萨真容,有的看到化寺的妙境。现在简略记录那些见到圣境的人,以显示心净就会有菩萨应现,诚极就会感通佛圣。



图片



无著法师入金刚窟传


图片

上下拉动翻看原文

唐无著,永嘉董氏子,天资颖拔,雄毅不群。年十二,依本州龙泉寺猗律师披剃,诵大乘经数万偈。天宝八年,以业优得度。二十一岁,始绍师业。既精毗尼,即诣金陵牛头山忠禅师咨决心要,孜孜禅学,不废寸阴。忠谓著曰:“汝以聪明之咎,与理斯隔。若无此咎,且喜痛快。三世诸佛,于众生心外,无有一法可得。幻翳若除,虚空本净。”著于言下,顿开法眼。自是,倦游湖海,志慕林泉。大历二年夏,抵清凉山,憩华严寺。跏趺于经楼前,禅寂三日。后夜见白光,自东北来,照无著顶,久而方隐。著但觉身心清凉,得大法喜。凌晨,思光来处,东北而行。至楼观谷口,心思圣境,礼数百拜,跏趺小寐。闻叱牛声,惊觉,见一老人,敝巾苎服,牵牛而行,至无著前,著拜问曰:“老宿自何来?”曰:“山中丐粮来。”著曰:“家居何所?”答曰:“在此谷中。”老人曰:“子欲何往?”答曰:“欲入金刚窟,不得门路。”老人曰:“且就吾家少息啜茶。”无著从之。北行五十步许,抵门阖,老人呼“均提”,有一童子,启扉接牛,老人延无著入。其地平正,净琉璃色,堂舍卧具,非世所有。坐次,老人问曰:“子从何来?”答曰:“南方。”曰:“将得好念珠否?”答曰:“有粗珠耳。”老人曰:“请拈出看。”无著度珠与老人,老人曰:“将你自家的来。”著曰:“是我所有。”老人曰:“若是汝有底,争从南方来。”童子捧二琉璃盏,盛满酥蜜,一奉无著,一奉老人。

老人举盏问著曰:“南方有这个么?”著云:“无。”老人云:“无这个,将甚么吃茶?”著无对。老人复问曰:“彼方佛法,如何住持?”著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又问:“多少众?”著曰:“或三百五百。”无著却问老人:“此间佛法,如何住持?”老人曰:“龙蛇混杂,凡圣交参。”又问:“多少众?”老人曰:“前三三与后三三。”无著无语。老人复问:“常事何业?”答曰:“般若熏心,不得其要。”老人曰:“不得是要。”又问:“汝初出家,志求何事?”答曰:“欲期佛果。”老人曰:“初心即得。”复问:“汝年几何?”答:“三十一岁。”老人曰:“三十八岁,福必至矣。今于此地,徐徐而行,无自伤足,吾倦欲眠,汝请归去。”著曰:“日色将晡,乞留一宿。”老人却之曰:“汝有两伴,此是执处,故不应住。”著曰:“我本无伴,亦无恋著。”老人曰:“汝既无恋,何求住此?既有恋求,岂非伴乎?”又曰:“汝持衣否?”答曰:“受具以来,常持衣钵。”老人曰:“夫沙门无难,不得舍衣,好去。”无著拜辞曰:“今有所疑,敢问大德,浊世众生,善根轻鲜,当何所务即得解脱?”老人即说偈曰:“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说偈已,令童子送无著出。无著问童子曰:“适来主人道,前三三与后三三,是多少数?”童子曰:“金刚背后的。”无著罔措。著揖辞,复问金刚窟所在。童子回指云:“这个是般若寺。”无著回顾,童子与寺俱失。但见山色苍苍,长林郁郁,悲怆慕恋,彷徨久之。忽睹庆云四布,上有圆光,若悬镜然。多菩萨影,隐映于中,及有藻瓶、锡杖、莲花、师子之状。著不胜悲喜,移时乃空。无著感慨,遂成一偈。偈曰:“廓周沙界圣伽蓝,满目文殊接对谈。言下不知开何印?回头只见旧山岩。”说偈已,寻路至华严寺,具述其事,厥后,立化于金刚窟前。雪窦题云:“千峰盘曲色如蓝,谁谓文殊是对谈。堪笑清凉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


——节选自

《四大名山志·清凉山志》

 印光大师修订


图片


[译文]


唐朝无著,永嘉董氏子,天资颖秀超脱,雄强刚毅不同凡响。十二岁,依本州龙泉寺猗律师披剃出家,背诵大乘经数万偈。天宝八年,业绩优异得度为沙弥。二十一岁,开始继承师业。在精熟戒律经典后,就到金陵牛头山慧忠禅师门下,咨询解决心法精要,孜孜于禅学,不废寸阴。慧忠对无著说:“你因为过分聪明,与佛理才有了隔阂。如果没有这个毛病,就能痛痛快快进入。三世诸佛,在众生心外,没有一法可得。虚幻的眼障如果除去,虚空本来清净。”无著听了这番话,顿时开了法眼。从此以后,倦于游历湖海,一心慕想林泉。大历二年夏天,到达清凉山,住在华严寺。于经楼前跏趺而坐,禅寂三天后,夜间看见白光从东北方向来,照在无著头顶,很久才散去。无著于是感到身心清凉,得大法喜。凌晨,思念着光的来源,向东北而行,走到楼观谷口时,心里思恋圣境,礼拜数百次后,跏趺坐着打盹。听到有喝叱牛的声音,惊醒后,只见一个老人,戴着破旧头巾穿着麻布衣服,牵着牛,他走到无著面前时,无著行礼拜问说:“老人家从什么地方来?”老人说:“到山中乞讨粮食。”无著说:“家住何处?”回答说:“就在这个山谷里。”老人说:“你要到哪里去?”无著回答说:“想到金刚窟,找不到路。”老人说:“那就先到我家里喝茶休息一下。”无著跟着老人向北走了五十来步,到了门前,老人呼叫“均提”,有一童子开门接过牛,老人请无著进门。只见地面平正,呈现净琉璃颜色,堂舍卧具,不是人世能有的。坐好后,老人问他说:“你从哪里来?”无著回答说:“南方。”老人问:“带来好念珠了吗?”无著回答:“只有粗珠。”老人说:“请你拈出来看看。”无著把念珠递给老人,老人说:“把你自己的拿过来。”无著说:“这就是我自己的。”老人说:“如果是你自己的私有,怎么会从南方来?”童子捧来二个琉璃盏,盏里盛满酥蜜,一盏给无著,一盏奉老人。老人举起茶盏问无著:“南方有这个么?”无著说:“没有。”老人说:“没这个,拿什么吃茶?”无著回答不来。老人又问:“那地方的佛法,如何住持?”无著说:“末法时代的比丘,少奉戒律。”又问:“有多少僧众?”无著说:“有时三百有时五百。”无著反问老人:“此间佛法,如何住持?”老人曰:“这里龙蛇混杂,凡圣交参。”又问:“有多少僧众?”老人说:“前三三与后三三。”无著无话。老人又问:“经常干的事是什么?”无著答:“般若熏陶心性,得不到它的要领。”老人曰:“得不到就是要领”又问:“你最初出家,希望达到什么目的?”无著回答:“盼望证得佛果。”老人说:“初心就能得到。”又问:“你多大年龄了?”答:“三十一岁。”老人说:“三十八岁时,福必然到。今天在这个地方,慢慢地走,不要碰伤脚。我困了想睡,你请回吧。”无著说:“天色晚了,请留我住一夜。”老人推辞他说:“你有两个同伴,这是你的执着处,所以不应该住。”无著说:“我本来就没有同伴,也没有其它留恋。”老人说:“你既然没有留恋,为什么请求住在这里?既有留恋请求,这难道不是同伴?”又问:“你带衣服没有?”无著回答:“受戒以来,随身常带衣钵。”老人说:“僧人不遇难,不能舍衣,好好去吧。”无著拜辞说:“现在有些疑惑,敢问大德,浊世众生,善根既轻且少,该怎么做能得到解脱?”老人于是说偈道:“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说完偈子,让童子送无著出。无著问童子说:“刚才主人所说的,前三三与后三三,数字是多少?”童子说:“金刚背后的。”无著茫然无措。无著行礼告辞时,又问金刚窟在哪里。童子回手指着说:“这个是般若寺。”无著回顾,童子与寺都消失了。但见山色苍苍,长林郁郁,悲怆慕恋,彷徨了好久。忽然看到庆云四布,云上有圆光,好象悬着的镜子。众多菩萨影子,隐隐映在其中,另外有藻瓶、锡杖、莲花、狮子的形状。无著不胜悲喜,过了一个时辰才没有了。无著感慨,遂成一偈。偈说:“廓周沙界圣伽蓝,满目文殊接对谈。言下不知开何印?回头只见旧山岩。”说完偈,寻路到华严寺,一一叙述了这件事。后来,他在金刚窟前站着去世。雪窦禅师题诗说:“千峰盘曲色如蓝,谁谓文殊是对谈。堪笑清凉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




图片



李靖射圣传

图片


上下拉动翻看原文

唐雁门太守李靖,其在京时,先亦尚释。后见僧犯非法,即怒,志灭其教。及任代,大废佛寺。因猎,纵马中台之野,见僧与妇共浴于池,靖大怒,援弓射之。望之,袒一肩,东南而去。追之数步,不及,追至真容院,见文殊、普贤二像,带其箭。靖乃悔泣,礼谢而去。


——节选自

《四大名山志·清凉山志》

 印光大师修订


图片

[译文]


唐朝雁门太守李靖,在京城长安时,最初也崇尚佛教。后因见到僧人做非法之事,发了怒,决心灭除佛教。等他出任代州太守,大废佛寺。一次因为打猎,纵马在中台之上,看见一个僧人与女人在一个池子里洗澡,李靖大怒,拉弓射他们。远远望去,只见他们袒露一只肩膀,向东南而去。追赶数步,没追上,追到真容院,只见文殊、普贤二像,肩膀上带着他的箭。李靖于是悔恨哭泣,作礼拜谢后离开。


千百年来,文殊菩萨显应的事迹,留给后人无尽的启发,我们应该用文殊菩萨的平等心、慈悲心无分别地对待一切,文殊菩萨无处不在,若能够把别人都看成佛菩萨,就一定不会错过见文殊菩萨的机会。



图片



图片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扫描二维码关注

佛教慧日微信平台

图片

相关文章
· 千佛曾是衪的兄弟 | 金刚手菩萨传(一)
· 违犯这些规矩,会影响一生的修行
· 【虚云老和尚】不从有心处用功,难证无心
· 圆瑛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讲义》连载(二)|译者殊胜
· 为何要受菩萨戒?
· 竹窗下,莲池大师写了啥?|第八篇:度众生的菩萨,度不度自己呢?
· 天底下无比殊胜的事
· 耳闻其名,能除障碍 | 除盖障菩萨传(三)
· 佛法再殊胜,也不要忘记这个大方向
· 【佛教故事】善念带来乐果
· 善行必结善果,恶行必结恶果(1) ||《地藏菩萨传》(第35回)
· 净土初祖慧远大师往生日〡他预知时至,感得弥陀现身告慰归期
· 震撼心灵 温情推送 | 如果,我们能听见TA的“呼唤”
· 猫妈的勇气与大乘佛弟子的修行动力
· 连文殊菩萨也不及的辩才 | 除盖障菩萨传(二)
· 在劳苦之间,去深刻地看这颗修行的心
· 【茶香慧日寺】如何理解三皈体
· 圆瑛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讲义》连载(一)|初释经题
· 懂得无常,更懂得珍惜
· 终身修学的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