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志》文殊菩萨显应篇(一)

2022-07-20 00:00: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图片





图片


《华严经·诸菩萨住处品》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大方广宝箧经》中文殊菩萨云:“我以方便化众生界。然后说法令其究竟毕竟调伏。”又云:“或现大庄严。或现神通。或现释身。或现梵身。或现护世身。或转轮王身。或随各各所事诸天而为现身。”


所以志澄神净的人来到清凉山,有的看到文殊菩萨真容,有的看到化寺的妙境。现在简略记录那些见到圣境的人,以显示心净就会有菩萨应现,诚极就会感通佛圣。


图片
图片


五髻仙人传




图片


汉明以前,声教未至,台山圣境,闻者尚稀,况造者乎?当是时,五百里内,林木茂密, 虎豹纵横,五峰无路,人迹罕通。其川原之处, 皆黄冠所居。每望五峰之间,祥光焕发,神灯夜流,皆以为神人之都。自古相传,有仙人者, 发结五髻,衣挂三铢。或独一无侣,或群儿相逐,游行五顶间,望之俨然,近之则失。或出或入,人莫追寻。或云周时即在此山, 或云莫穷其始。后来人迹渐繁, 其出渐少。当时黄冠, 目为素衣仙。及腾、兰开山后, 遂不复现。《三晋异记》云:“无恤登常山, 西瞻紫云之瑞, 疑雁代间有王气。因猎于五台之阿, 倏尔云淡若水, 见神人焉。衣素, 容若金, 俨若熙若。占之, 蔬祭吉, 遂罢猎而返。”后《宝藏经》至, 乃知五髻童子, 文殊化身也。


——节选自《四大名山志·清凉山志》

 印光大师修订


图片


[译文]


东汉明帝以前,佛教还没有传到中国, 五台山圣境,听到的也很少,更何况拜访的?那时候,五百里以内,林木茂密,虎豹纵横,五峰无路,人迹罕通。山里的平地开阔之处, 都是道士所居。常常望见五座峰顶之间,祥光焕发,神灯夜流,都认为是神仙的仙都。自古相传,有个仙人,头发结成五个发髻,仙衣飘飘轻若无物。有时独自一人,有时和众小孩互相追逐,在五顶之间来往,望之俨然, 走近就消失了。或出或入,人不能追寻。有人说周朝时就在此山,有人说最初何时来已无法考究。后来人迹逐渐稠密,他出来就渐渐少了。当时的黄冠道士,称他为素衣仙人。等到摩腾、竺法兰开山立寺后,就再没出现。《三晋异记》说:“赵简子登常山,向西瞻望到紫云的祥瑞,怀疑雁代之间有王者之气。因此在五台山狩猎,倏忽间云淡如水,看见有个神人,穿着白色衣,金色面容,俨然好像熙若。占卜的结果是用果蔬祭祀吉利,于是停止狩猎回去了。”后来《宝藏经》传进中国,才知道五髻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图片
图片



贫女乞斋传





图片


元魏大孚灵鹫寺,每春三月,设无遮斋。不简道俗。不别贵贱男女乞儿,悉令饱足。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有穷女,莫知所从,携抱二子,一犬随之。身无余资,剪发以施。未遑众食,告主僧曰:“吾有急务,遽就他行,请先分我食。”僧可之,与馔三分,意令二子俱足。女曰:“吾犬亦当得食。”僧勉强与之。女曰:“我腹有子,更须分食。”僧怒曰:“汝求僧食无厌,在腹未生,若为须食?滥饕之心,乃至此乎!”贫女被诃,即说偈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 致使阿师嫌。”即踊身虚空,化菩萨相,犬为狮子,儿为二天童子,云光缥缈。复说偈曰:“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 其如憎爱何!”时会千人,悲泣向空曰:“大圣,愿示平等法门,我等奉行。”空中偈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 究竟如虚空。”会主自恨不识真圣,取刀欲剜其目,众遮乃止。即以贫女所施之发,于身起处建塔供养。万历初,主僧圆广重加修饰, 塔下掘得圣发数络,其色如金,视之不定。塔在大塔院寺东侧。


——节选自《四大名山志·清凉山志》

 印光大师修订


图片


[译文]


南北朝北魏时,大孚灵鹫寺每到春三月设无遮斋。不管是僧人俗人,不分别贵贱男女乞儿,都让吃饱喝足。在食物上平等, 在佛法上也平等。有个穷女人,不知从何处来,携抱二个孩子,身后跟着一条狗。身上没带钱,剪下头发布施。没等众人来吃饭,对主僧说:“我有急事,马上要到其它地方,请先分给我吃的吧。”主僧同意,给了她三份饭, 意思让两个孩子都够吃。贫女说:“我的狗也应该吃。”僧人勉强又给了狗一份。贫女说:“我肚里怀着孩子,也必须给一份吃的。”主僧恼怒地说:“你求僧食没有满足,在肚里的孩子还没有生下,哪里需要吃饭?贪食的心,怎么到这个地步呢!”贫女受到诃责, 就说偈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随即腾身空中,化文殊菩萨相,狗是狮子,孩子是两个天童子。云光缥缈中又说偈曰:“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当时会上有上千人,悲泣地对空中说:“大圣,愿告给我们平等法门,让我们奉行。”空中说偈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 究竟如虚空。”会主自恨不识真圣,取刀要剜自己的眼睛,众人拦住才停止。就拿贫女所施头发,在菩萨腾身飞起的地方建塔供养。明朝万历初年,主僧圆广重修发塔,在塔下掘得圣发数络,其色如金,视之不定。塔在大塔院寺东侧。



图片
图片



三沙弥见圣传





图片


元魏大孚灵鹫寺有三沙弥,闻山多仙灵, 相与裹粮而访。深林大壑,靡幽不至,糇尽不归,采叶而食,誓以睹圣为期。游三月,偶息树下,有大人沿岭而来,身黑如漆,而有光明。沙弥跪遮其前,曰:“圣者, 愿遗道术。”其人大骂,排突而去。沙弥追之数里,见石窟, 即投入焉。沙弥相与坐于窟旁,忽见云间飘然而下,乃一丈夫,颜色鲜白,招三沙弥,同入穴中。入数十步,视之,碧琉璃色,广大穹窿悬明月珠,光逾皎日,中有数十宝窟。沙弥从丈夫乞道术,丈夫与之碗酒,曰:“饮之得度。”沙弥不受,曰:“师有戒诲,不得饮酒。”丈夫曰:“汝既不饮,仙不可得。”沙弥欲辞归,丈夫曰:“天色已晚,留此一宿。”三人各宿一窟,以女子事之。各念求仙未得,反遭魔妖,遂各潜出。既出,已行数十里,有天童飞来曰:“大师见汝奉戒坚贞,故以神药赠之。”人各一茎,其色如玉。食已,飘然而举。归而辞师,未知所往。


——节选自《四大名山志·清凉山志》

 印光大师修订


图片


[译文]


南北朝北魏时,大孚灵鹫寺有三个沙弥, 听说山里多有仙灵,共同背干粮去寻访。深林大壑,没有没到过的深幽之处,干粮吃完还不回去,采上树叶吃,发誓不见到仙圣不回。三个月后,偶然在树下休息,有个大个子顺着岭走来,身上好象黑漆,但有光明。沙弥跪着拦在他前面,说:“圣者,希望教给我们道术。”那人大骂,推开他们走了。沙弥追赶数里,见有个石窟,那人跳进里面去了。沙弥共同坐在窟旁,忽见云间有个男子汉人飘然而下,衣服颜色鲜白,招呼三沙弥,一同下到穴中。走了数十步,看时,只见四面碧琉璃颜色,宽大的洞顶穹窿上悬挂着明月珠,光芒超过太阳,中间有数十个宝窟。沙弥向那个男子汉请求道术,丈夫给他们一碗酒, 说:“喝下去就能得到度化。”沙弥不接受, 说:“师父有戒诲,不能饮酒。”丈夫说:“你们如果不喝,就成不了仙。”沙弥打算告辞回去,丈夫说:“天已晚了,在这里住一夜吧。”三个人各住一窟,让女人陪伴他们。三沙弥各自想求仙没得到,反而遭遇妖魔,于是各自悄悄逃出。出来后,已经走了数十里,有个天童子飞来说:“大师看到你们奉戒坚贞,所以拿神药赠送。”每人一颗, 颜色好象玉石。吃完后,飘然飞升。回去辞别了师父,不知到了什么地方。

月印千江,示有感必通之旨;日明万国, 吐无微不烛之光。菩萨的大悲显现, 意在利益众生。愿您悟文殊五智,感无上加持。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扫描二维码关注

佛教慧日微信平台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圣马王的故事 | 观世音菩萨传(三)
· 活着,就要为自己找到生命的归宿
· 【茶香慧日寺】初学佛的重点
· 法相宗三祖智周大师圆寂纪念日
· 面对人世苦难而能心生悲悯,此心即是观世音菩萨
· 慈航普度登觉岸,甘露遍洒得清凉
· (明)宝华山见月律师《一梦漫言》(七)
· 三伏天里的养生妙方
· 解梦
· 修善得乐报,造恶得苦报
· 我们认为平凡的今天,是多少人渴望却不能拥有的明天?
· 训练看不见的能力
· 声闻戒的殊胜功德
· 慈悲之语〡悟公上人:这个咒一念,可以消无量罪业
· 修行,生命真正的刚需
· 六字大明咒 | 观世音菩萨传(二)
· 望海潮|纪录片《觉岸》第三集
· 【恭逢观音菩萨成道日】送给观音菩萨的“礼物”
· 恭迎观音菩萨成道日|“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度人舟”
· 恭迎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〡寻声救苦,化度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