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 起
佛陀涅槃前,特别授记《华严经》由东土震旦——中国人传承。2014年11月,法师率众朝礼峨眉山,共同学习《普贤行愿品》甚深法义。
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普贤菩萨代表诸佛功德体,既与十方诸佛同体,又与法界众生同体。
普贤十大愿王,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愿愿称法界心,愿愿极法界量,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普贤行愿的礼佛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六课
“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礼敬,礼是身体的状态,敬是内心的状态。礼敬是为了折伏我执,我执越弱,解脱相就越多,越调柔越解脱。
《六祖坛经》上说,法达七岁出家,常诵读《法华经》。他来礼六祖时,头不着地。
六祖呵斥:“礼拜不投地,不如不礼。你心中必有一物,平常修什么?”
他说:“念《法华经》念到三千部。”
六祖开示:“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礼拜本是为了折伏慢幢,既然作礼为何头不碰地呢?心中有“我”,罪过就随着产生,不着自身功德相,福德无伦比。
圭峰宗密大师在《别行疏钞》中讲了十种礼:
一、我慢礼:像上下捣米那样,内心没有恭敬心。
二、唱和礼:礼拜时高声喧杂,词句混乱,随别人礼念,自己也礼念,但身不端正、意不虔诚。
以上二礼都不如法。
三、恭敬礼:五体投地,接足殷重。以自己最尊的头部顶礼诸佛最下的双足,表示最恭敬的态度。这里内心殷重是指意业虔诚,发愿、称名、赞叹是指语业虔诚,五体投地是身业虔诚,由三业虔诚能产生大福德。
四、无相礼:深入法性,远离能礼所礼之相。
五、起用礼:虽然没有能礼、所礼,但不妨普运身心,礼不可礼。
六、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
《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背觉合尘,攀缘外境,是不礼敬。心不攀缘外境,背尘合觉,即皈依礼敬本觉,礼敬自性佛。
七、实相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不住任何法,自然常冥法界,常礼诸佛。所以这是实相礼,即顿教礼佛。
八、大悲礼:一一礼敬,都普代一切众生。即以同体大悲,人我无二,我在礼佛,即一切众生在礼佛;我离骄慢,即一切众生离骄慢,叫做大悲礼。
九、总摄礼:就是把前六门总摄为一起。排除不如法的我慢礼和唱和礼,总摄礼是指我们的礼敬,需五体投地,接足殷重,恭敬而礼;深入法性,远离能礼、所礼之相,无相而礼;虽离能所,不妨普运身心,礼不可礼,起用而礼;但礼内佛,不向外求,内观而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实相而礼;一一礼拜,普代众生,大悲而礼。这样就叫普贤行愿的礼佛。
十、无尽礼。无尽礼就是入帝网境界,所礼之佛,能礼之身,都重重无尽。
“帝网之境”,是指帝释宫殿里面的因陀罗网,网上有一千颗宝珠,颗颗圆明。每一颗宝珠中,顿时显现其余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像,是第一重影现;每一珠中所现的一切珠影,又遍现在其余九百九十九颗宝珠中,是第二重影现……这样一重重的珠中现影、影现珠中,就是重重无尽。
心性广大周遍,十方三世一切诸法皆能收入现前一念心性之中,无不包摄。所以心的道场如帝网明珠,十方三世诸佛在这道场中一齐影现,而自己能礼的身体也周遍显现于十方尘刹的每一个微尘之中。只要一礼佛,所现的一切身就在对无尽的诸佛顶礼。能礼的身无尽,所礼的佛无尽,所以是无尽礼。
微信文章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