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 起
佛陀涅槃前,特别授记《华严经》由东土震旦——中国人传承。2014年11月,法师率众朝礼峨眉山,共同学习《普贤行愿品》甚深法义。
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普贤菩萨代表诸佛功德体,既与十方诸佛同体,又与法界众生同体。
普贤十大愿王,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愿愿称法界心,愿愿极法界量,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不学华严,不知心有多伟大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五课视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有多少佛、世尊?“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刹”,佛的刹土无量无边,佛刹的微尘数更是无量无边。
“法界”是指我们众生的心,心为法界。法界在众生是我们的佛性,在佛就是佛的大光明藏。
所以不学《华严》,不知佛家富贵;不学《华严》,你不知道你的心有多伟大。
“大方广”,这个“大”既是讲佛的,也是讲我们每一个人的。《楞严经》里比喻说,虚空虽然很大,但在我们的佛性里“如片云点太清里”。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你是重你的佛性,还是重这个业报的肉身呢?重佛性。所以说“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的世界是无量的,而我们凡夫的世界是有量的。佛是常乐我净,我们众生是有漏、有生老病死。我们皈依三宝,就是皈依无量、无漏。
对于我们凡夫来说,诸佛世尊无量无边。对普贤菩萨来说,“我以普贤行愿力故”,以衪的智慧、愿力、大行,“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转凡成圣?因为凡就是有限、有漏、有障碍、无量的苦;而圣是无量、无漏,苦的名字都听不到。
我们身上有凡夫性,也有圣贤性。一个有智慧的人,会取其圣性,自觉地转凡成圣。
微信文章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