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连载系列之
《守道不忘即奉法》
佛在世时,有一位长者婆罗门名叫「萨遮尼犍」(又译「萨遮」),有五百位弟子。萨遮尼犍博学多智,辩才议论超越群伦,可谓无人能出其右。但是,萨遮尼犍却起大憍慢、贡高一切,认为天下无人能超越自己。他常以薄铁片包住腹部,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便高傲地说:「因为我怕满腹的智慧会溢出来。」
听人们说佛陀已契悟真理,成就佛道,萨遮尼犍非常不以为然,因妒心炽然,无时无刻不得心安。一日,萨遮尼犍告诉弟子们:「我听说瞿昙沙门自称为佛,我现在要去找他辩论甚深妙理,一定会让他心生惶恐而不知所云。」
于是,萨遮尼犍带着弟子们浩浩荡荡来到佛陀淨住的祇洹精舍。当他遥见世尊相好光明的金色身,喜惧交杂。他来到世尊面前作礼,佛便请其就座。萨遮尼犍一坐定,便向佛陀提问:「什麽是道?什麽是智?什麽是长老?什麽是端正?什麽是沙门?什麽是比丘?什麽是仁明?什麽是有道?什麽是奉戒?如果你能为我解答这些问题,我愿成为你的弟子。」
对于萨遮尼犍提出的一连串问题,世尊慈悲地开示:「修行人应当勤勉好学,为人正直,依法修行,怀抱着出世最高的智慧,才是真正地修持正道。」
「所谓的智者,不必以辩才逞口舌,若能心中坦荡、无忧无惧,且能持守善行,即是智者。」
「能被尊称为长老者,并不是以年长为老,如果满头白发却愚昧无知,如何堪为长老?若能正念真理,慈悲关怀一切众生,明智通达如镜,方可称为长老。」
「真正的端正庄严,并非指华丽的外表,假使仅有华丽的外表,但内心悭贪、妒嫉,虚伪、掩饰,言行不一,就不是真正的端正。唯有真正去除恶念、捨弃恶习,断除烦恼根源――贪、瞋、痴,具足智慧、心无挂碍者,才可称为真端正。」
「所谓出家沙门,并非必是剃除鬚髮的人,如果虽然剃除鬚髮,但只会打妄语、贪婪无厌,欲望炽盛,就如同凡夫。能够防非止恶,以广大的愿心弘法修行,息灭内心的妄想、执著,则可称为真正的沙门。」
「真正修道的比丘,并非指按时托钵乞食者,如果做出违背正道的行为,追求名闻利养,只是徒有比丘之名罢了。能够断除恶念、恶行,努力勤修清淨梵行,智慧增长,即能破除痴暗,这才称为真比丘。」
「真正的仁明,并不是空口说白话,若用心不诚,则非仁者,只是虚有其表而已。这念心若能清淨无为,清楚明白,如如不动,即是真正的仁明。」
「真正的修持正道,并非只是救济某个众生,而是不残害生命,普济天下一切众生,怨亲平等,这便是修持正道。」
「奉持淨戒正法者,不必多加言说,只要自己能依法而行,终身守道,便是奉持淨戒正法者。」
萨遮尼犍和他的五百弟子,听闻佛陀开示之后,心开意解,法喜充满,放下傲慢自大,皆发心出家为沙门。而萨遮尼犍一人更发菩萨心,行菩萨道;其余五百弟子,亦证得阿罗汉果。
---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 ‧ 卷三》
声明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络
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