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诗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
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
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
从字面上看…
寒山虽然有道,却不是人间的车马能够到的。青山的溪水不分昼夜地流淌着,虽然溪水流动的声音像音乐一样,但谁能够来给他记谱呢?
重重的山如画一般,虽然层嶂如叠,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山有几重。草不管大小,哪一棵不在晨光下流动着露水的光泽,当风吹过松头,流露出那样清爽的声音。此时到了岔道口,形体问影子,接着该往何处走?
“车马”指凡愚之辈
就修行来说,业障重、根基钝的人,没办法去探寻这条“寒山道”。寒山道不单单在寒山,每个众生都有这样一条道,但是凡愚之想、世俗的情面上是没有办法来了解它的,所以“而无车马踪”。
“
泣露千般草
哪一棵草不在晨光下流动着露水的光泽?
这是比喻,哪一个有情众生没有伟大的佛性呢?“吟风一样松”,这个法人人都有,每一个众生都可以修行,只不过世间没有问津之处,走到凡圣的岔道口,凡俗不知,应该问谁,“何是凡道,何是圣道”?
这是非常深的修行境界,凡圣不隔纤毫,但是,怎么样能毫厘之间辨认清楚,而不至于疏隔天渊?
超越形和影,智慧就生出来了,像很多学教理的人,学唯识到后来就要问,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学中观的也是,禅宗里讲“藤缠老树”,第一步问,哪一天老树倒地的时候,藤怎么办?第二步问,树不在了、藤也不在了应如何?这个都是指的这样一个境界。
光知道“无我”不行,还要破我的执,那我执破了依什么,以何来破我执?这也就像形和影之间的关系,所以形问影何从。
人修行到这里的时候,要么会产生大静,好像一定百年。有的人到这个地方烦哦,抓胸啊,哎呀,到底是什么?
有一些读书人读到这里,如果碰到明眼人就会教他,要好好地参学善知识,蚊子叮铁牛是不行的,要得法,要依止、要收心、要把文字相挂起来,深入一法去修。还有人修到这里,凡也不见,圣也不见,这时候也需要一个殊胜的因缘发起广大的菩提心。
有的人修到这里,不可谓不敬,因有了,但是因虽然有了,还是需要发心,发广大的愿。发广大的愿之后,愿如大海,“以愿起行,行若高山”,行要像高山一样,才能把这个愿海实现、充满。
一般性这个世间的修行人,是如何?寒山大师这首诗第一句叫“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
这句很重要,寒山这条道不是业障深重的,俗气很重的人走的,甚至世间人也不可能走的。在这条寒山道上向上一道,都是要净化身心的。
开始起步,一步一步一步,一直到形问影何从。这首诗如果用身讲,可以变为传法的诗,里面有法、报、化三身的修法。
寒山大师的诗,他自己说不像诗也不像偈,但实际上意蕴丰富,意境悠远。懂的人,如春风扑面,一句就能带到法身的境界。
“可笑寒山路”,这一条路就是法身的境界;
“而无车马踪”,里面没有凡夫,甚至没有小乘,都是大乘的境界,是文殊菩萨的境界。
懂的人是甘露灌顶,不懂的人是“叠嶂不知重”。看上去浅显明了,却难以捕捉其中的意境和真义。其实一时不懂也不要紧,寒山大师这样一个以菩萨示现在世间的人,他的诗像清泉一样滋养了中国一千余年,早已在无数人的八识田里种下了善根。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