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根筷子,其实就代表一阴一阳,所以中国人不说两根筷子,而是说一双筷子。一阴一阳加在一起,就是一个道。这个一,就是道的意思。
筷子的长度,按照古代的尺寸来说是七寸六分。民以食为天,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最直接地暴露我们的贪欲,这个贪欲是应该被克制的,所以七寸六分,代表我们的七情六欲要用我们的理智来克制。
在佛教里,吃饭除了要控制贪,吃饭的动作也有内涵。左手捧着钵,这个动作叫龙含珠;右手拿着筷子,拿筷子的姿势叫凤点头。吃饭也能吃得这么优雅。什么叫中国?这就叫中国!
所以不管到欧洲、到美国,我天天都用筷子,这是一种中华文明的表法。中国的道是很深邃的。就这一个吃饭的动作,一个动,一个不动,龙珠是不动的,龙再怎么升腾,它都围绕着珠;凤点头,吃的时候保持正念。我们佛教里,吃饭、喝水,正念是非常多的。
◆ 食存五观
寺院的斋堂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五观堂。宋朝理学家程明道有一次看到出家人的斋堂仪,感慨道:“三代礼乐,尽在是也。”五观堂的这些仪规,能让人回光返照,处在道的状态里,就是不明白的人,也会处在一种惭愧当中。
食存五观:
第一观 计功多少 量彼来处
第二观 忖己德行 全缺应供
第三观 防心离过 贪等为宗
第四观 正事良药 为疗形枯
第五观 为成道业 故受此食
第一观 计功多少 量彼来处
我的修行怎么样?
我跟道相应吗?
我吃到的饭是来之不易的。我没有去耕种,现在吃到这个饭,如果我没有功德,就对不起这碗饭。这是第一观。
第二观 忖己德行 全缺应供
我今天进步了多少,退步了多少?
有多少白业,多少黑业?
有多少善业,多少恶业?
把吃饭和自己的德行完全连在一起。
第三观 防心离过 贪等为宗
在吃的当下去除贪的心,龙含珠、凤点头,保持阴阳平衡,处在中道之中。
第四观 正事良药 为疗形枯
为什么要吃饭?
是为了让我能处在修道的状态里,能让我这个身体保持着健康的状态,能够用来修行,而不是吃了这个饭去打麻将、做坏事,否则,就连一口饭都消化不掉。
所以斋堂两边还有一副对联:有维摩手眼斗金易化,无弥勒肚皮滴水难消。维摩是佛经里的维摩诘大士,他是一位在家居士,但是通达了大道。有了通达大道的状态,那就“斗金易化”,哪怕是几十万的大餐、满汉全席,都有福报消化。
第五观 为成道业 故受此食
我们穿衣、喝水、吃饭,我们的生命以怎样的状态存在于天地之间?我们补充的能量是用来做什么的?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这五种观,是我们佛弟子每天都要观的。
粥有十利
粥有十种利益:资色、增力、益寿、安乐、辩说、除风、消宿食、辞清、除饥、消渴。
在佛教里,最有名的粥就是腊八粥。释迦牟尼佛成道前,有一位牧羊女以乳糜供养佛陀,后人为了纪念她,在释迦牟尼佛成道的那天吃腊八粥,代表对有道的人、修行人供养的功德。但现在我们只知道腊八粥,不知道它的渊源了。
清代道光皇帝这样赞美腊八粥: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赏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沙门色相传莲炬”,这个沙门是指修行人。修行人是传播智慧的人,为我们开解道德的源泉。
水有八德
水有八德:
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
三德六味
佛教里说,饭菜具足三德六味。三德,是指轻软德、净洁德,如法德。六味,是指苦、醋、甘、辛、咸、淡。
饭菜的三德六味,除了滋养我们的身心,也可以上供诸佛菩萨、天神地祇、历代祖先。佛教还保持着中华文明的这个传承,一吃饭,必然要供养,把有形的能量通过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智慧进行放大——从有限到无限、从有形到无形,这是很神奇的。否则光吃那一碗饭,没有对它进行升华,那这碗饭的作用就没有发挥出来。
我们虽然在形而下,但也不要忘掉形而上的存在。人是连通天地的,所以人人都能转凡成圣,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可以出状元,行行都可以得道。
往期精选:
全球前世记忆真实案例为你解开轮回转世之谜(内有珍贵影像资料)
恭逢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涅槃日:为何您的告别是在春暖花开之时?
令权威科学家敬仰,更多不可思议往生实例证明佛教修行真实不虚!
回向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声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fojiaohuiri608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
点赞是随喜,转发是分享!
请将这份爱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