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到底有没有来?

2023-07-19 00:01:00 发布: 人气:6
图片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个热词——“如来,到底有没有来?”很多人都在参,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会现象。


如来,是佛陀的一个名号。佛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的名号都是佛的功德的体现,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所以佛的名号也是无量无边。


“如来,到底有没有来?”这在佛教里是有标准答案的。《金刚经》中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如来,没有来处,没有去处。对于我们这个轮回的世界来说,祂无所谓从哪一个地方来,到哪一个地方去。因为佛是从高维世界映现到我们这个低维世界来的,所以祂在这个世界没有起、没有落。


就像月亮映现到水里一样,是月亮掉到水里了吗?我们小时候读的课本里有一个故事叫“猴子捞月”,就是启发我们这个智慧的。猴子认为月亮掉到水里了,所以它要到水里把月亮捞起来,但对于水来说,月亮是没有来和去的。


图片


如来,到底有没有来?对于我们这些初学佛的凡夫来说,一般有三个境界:第一层境界,如来来过了,祂于三千零五十年前降生在迦吡罗卫国的蓝毗尼园;第二层境界,如来的本质是不来不去的,这有点开智慧了;第三层境界,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不是来或不来的问题,而是佛陀悲愿力的呈现。


所以,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认为如来有来;学佛明白些道理了,原来如来不来不去;最后,知道如来因大悲心故,还是来过的。用禅宗的话来说,开始时看山是山,然后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还是山。

 

佛陀因众生各个不同的智慧境界而示现,众生在不同的世界分享着佛陀的福报、智慧、时空。我们人间说释迦佛陀住世八十年,讲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但实际上,经典中的境界都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是超越生命之间的隔阂的。


所以,释迦佛陀的不来不去,不是简单的不来不去,不是理论上所理解的不来不去,而是微妙不可思议的第三层境界。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个,那佛陀就入灭了;如果我们理解了,就会明白佛陀的生命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在放光。


图片


出家人能懂这个了,就可以摄受徒弟了,就可以授三皈依、五戒、出家戒、别解脱戒、大乘戒了。但这个“懂”也是不容易的,我们还要带着这个“懂”来破自己的“我执”,破我们生死轮回的业障。


这个“我”本身就是一个业报,是我们轮回的铁证,我们要带着这个理论自我洗涤,然后洗心革面、脱胎换骨。只有转染成净了,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所以,祖师非常精准地教导我们:“不需修真,唯需除障。”诸佛菩萨的浩浩真理就在那儿,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需要我们去修的,但我们“我执”的虚妄需要自己去识破、去消灭,忏罪除障是很真实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在五台山搬砖头、抬钢筋,就是要消掉自己的业障。哪一天业障清净了,智慧眼打开了,这才是真正见到文殊菩萨了。我们如果能继承祖师的弘大志愿,能常随佛学,六道里就会多一些众生有解脱的因缘。通过劳动这个世俗谛的因缘,我们也能体悟胜义谛的空性智慧,真正地去追随诸佛菩萨,去领悟他们的福德智慧。


我们这个凡夫的肉体生命觉醒的一刹那,就承载了佛陀住世的功德。佛陀有没有住世,就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觉醒、有没有代表佛陀在人间树立起解脱幢相。

 

在这一点上,不分在家、出家,大家都是平等地去觉悟的。我们出家人天天在寺院,常住对他的批评教育是一份加持;居士们来来往往,常住的微笑合掌,一声“阿弥陀佛”,也是一份特殊加持。

 

所以,佛陀有愿,我们也要有心,我们越用心,因缘就会越殊胜。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夏季积累资粮最快的一个方法

赴一场与文殊菩萨的盛大相约

清凉微漫|包容别人的不完美

平凡人的宝贵

他一句话也没说,就熄灭了世间的纷争

甘露醍醐 | 和合一味,才会有对抗魔的免疫力

悟公上人百年诞辰纪念特辑 | 涵养

播种善业,把时光变成功德

蓬莱拾遗 | 一念清净,念念清净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不同佛前之最初发心(一)
· 恭敬三宝得无量福德
· 不间断的修行是要训练出来的,不是天生就有的
· 教育孩子忍让又担心孩子会吃亏,这个困惑你有吗?
· 知苦,了苦——避免轮回饿鬼道是有办法的
· 只为发财学佛,那是亵渎佛教
· 三宝功德与关闭轮回模式的巧妙方法
· “无我”没有现前,奉献众生就不会彻底的
· 智光处处显(八)
· 出家人为什么自称“贫僧”而不是“穷僧”?
· 只要虔诚地、无所求地学佛,这些都是不求而自得的
· 净旻法师:天台宗史略(四)
· 佛法是修复精神世界的灵丹妙药
· 人的精气神与福禄寿的关系
· 智光处处显(七)
· 在圣地容易折射出我们心的状态
· 修行路上几个要点!
· 天台泰斗,正法津梁 || 恭逢天台宗四十三祖谛闲长老圆寂纪念日
· 天雨妙华,最胜福田
· 法师视野:一片田地与中国千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