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感应故事】五髻仙人传

2023-06-13 00:01: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图片



《华严经》中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的智慧总集,殊胜功德不可思议,经典记载,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因文殊菩萨教化之力。菩萨住锡五台道场,同时深入民间,示同凡人,随机说法,普度众生,留下了很多感应故事……


今天我们来读五髻仙人的故事。


图片


东汉明帝以前,佛教的法音尚未广泛的流布,五台山圣境,听说过的人本来就不多,更何况有人能够深入其境,亲睹灵异。


那个时候,五台山方圆五百里内,都是茂密的森林,到处有虎豹恶兽出没。五峰之间,无路可通,人迹极为罕至。


可是在川流平原之处,却是一些黄冠道人居留的地点,每到月中(农历十五),五峰之间,常会焕发出祥瑞的光彩,到了夜晚并有神灯四处流泻,一般人都以为是神人聚会的仙府。


自古相传,有个仙人,头发结成五个发髻,仙衣飘飘轻若无物。有时独自一人,有时是童子成群相逐嬉戏,游行于五顶之间。游访五台的人,远远望到童子相偕游戏,长相庄重端严,一旦走近了,却又都失去了踪影。总之,或者走出或者进入,都是人所追寻不到的。


有人说,在周朝时,那些仙人就在这山上了;有的人说,仙人游踪五顶的年代,已经无法查考了。后来人迹渐渐稠繁,就较少看到仙人出游了,当时的黄冠道人,称之为“素衣仙人”。等到腾兰开山以后,就不再出现了,后来宝藏经传译到中国,从经中的记载所述,才知道那五髻童子,原来是文殊大士的化身啊! 






五髻仙人传


汉明以前,声教未至,台山圣境,闻者尚稀,况造者乎?当是时,五百里内,林木茂密, 虎豹纵横,五峰无路,人迹罕通。其川原之处,皆黄冠所居。每望五峰之间,祥光焕发,神灯夜流,皆以为神人之都。自古相传,有仙人者,发结五髻,衣挂三铢。或独一无侣,或群儿相逐,游行五顶间,望之俨然,近之则失。或出或入,人莫追寻。或云周时即在此山,或云莫穷其始。后来人迹渐繁,其出渐少。当时黄冠,曰为素衣仙。及腾、兰开山后,遂不复现。《三晋异记》云:“无恤登常山,西瞻紫云之瑞,疑雁代间有王气。因猎于五台之阿,倏尔云淡若水,见神人焉。衣素,容若金,俨若熙若。占之,蔬祭吉,遂罢猎而返。”后《宝藏经》至,乃知五髻童子,文殊化身也。


——节选自《四大名山志·清凉山志》 

(印光大师修订)




图片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法讯丨古文殊寺2023年安居踩界圆满

安居羯磨 | 珍敬守护,莫令这三月九旬空过

【隆重推出】《正见》第一集

这十二个字,总持了三乘教法的精要

甘露醍醐 | 救度祖先的关键

《童蒙止观》〡于禅坐中修止观的方法

只要肯发心,就会不可思议

梵呗|天宁梵呗-戒定真香赞

满满都是一个“我”字



图片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以智慧力选择出家道(下)
· 来一场充满感恩的锻炼
· 爱上般若,爱上智慧,爱上解脱,爱上文殊菩萨!
· 这个不是“可以有”,而是“必须有”
· 三皈依不仅要多念,还要多受
· 正见|大乘信心
· 一切众生的皈依处
· 以智慧力选择出家道(中)
· 持戒,为生定发慧
· 苦吃够了就会思考离苦!
· 谁品尝它而得救?谁又因为它生命而得圆满?
· 吉祥,这样而来
· 找到永恒不变的金刚体性——正见
· 天天这种状态,罪业何愁不净!
· 以智慧力选择出家道(上)
· 原创短剧 | 你的25岁,在干什么?
· 如果众生觉悟了,世界一定是庄严的世界!
· 方向很重要:“诸恶莫作”是断轮回的路,“众善奉行”是出轮回的路
· 【文殊菩萨感应故事】神英入法华寺
· 如何永葆童心、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