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仰
。
信仰必须要有
而且一定是生命的刚需
我们遮蔽什么、回避什么、屏蔽什么、净化什么,这都属于戒的范畴。所以,出家人去求戒叫求忏悔,求戒的场所也叫“忏悔堂”。
“戒”,还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防非止恶”,用现在的语境来说,就是屏蔽隔离罪恶,对不好的东西建立“防火墙”,加装“杀毒软件”。我们的手机、电脑都要加装杀毒软件,我们人不加装怎么行呢?
所以,“戒”是普世的价值观,不是可有可无的,吃什么饭不要紧,面条还是稀饭都可以,物质财富是多是少也无所谓,但是信仰必须要有,而且一定是生命的刚需。
中国曾经是“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地弘扬这种文化,这也与国家倡导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是相助力的。
“中国梦”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优秀的、无副作用的,是代表着人类的普遍性和人类文明高度的文化。智慧越高的东西越具有普遍价值,所以才能人人趣向,人人向往。
这么优秀的中国传统文明不仅仅属于中国,它也属于全世界。这个文明发源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幸运,我们不仅要把这份幸运传递给子子孙孙,让他们都拥有这份幸运,甚至还要把这份幸运的礼物传遍全世界,让所有的人类都能拥有这份礼物。这也是我们弘法二十多年来的一个朴素心愿。
实际上这也是一条非常艰辛的路。这个时代一方面科技发展在突飞猛进,另一方面道德却在快速地滑坡。拥有佛教信仰的人就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如果说不道德的力量像洪水猛兽一般,那么信仰者所做的事就是挽狂澜于既倒,这种力量来自于强大的文化自信。
曾经有人问牛津大学校长:“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他说:“教育的意义不是教会你找工作,而是教会你找回自己。”我想,这就是老佛爷干的活啊,教育我们找回自己。找回自己的什么?找回良知啊。
这个良知包括对善的肯定、对恶的惭耻,不仅要有良知,还要有理性的抉择,要把罪恶从我们生命里剔除出去,把善良在生命里巩固和放大。所以,佛法的修行不仅仅是佛教徒的,释迦佛陀的出家不只是为佛教徒准备的,而是为所有生命准备的。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希望“优秀的佛教信仰能成为人类文明的必需品”这个概念得以普及,这是我们给予这个世界的一份美好祝愿。
这些概念有可能在这个时代不被注意,有可能新一代苹果手机的关注度要远远高于佛教,但希望我们佛弟子多关注一点观音菩萨说了什么,也希望把观音菩萨炒热一点,能成为“网红”,观音菩萨做“网红”肯定是没有副作用的。
经过几千年证明的佛教信仰,对人类一直有良性的奉献,它没有带来负面影响,它既是我们人类的奢侈品,又可以成为社会最底层的文化结构。
月明天心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关注美味分享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