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观》〡禅定中要去除的五种障盖(中)

2023-02-26 00:00: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三篇 弃盖第三

1. 弃贪欲盖

2. 弃嗔恚盖

3. 弃睡眠盖

4. 弃掉悔盖

5. 弃 疑 盖

6. 小     结




三、弃睡眠盖。内心昏闇名为睡;五情闇蔽,放恣支节,委卧睡熟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如是恶法,最为不善。何以故?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



白话文:

第三、断除睡眠的障盖。内心昏暗叫作“睡”,而心性被喜、怒、忧、思、恐这五情所遮蔽,恣意放纵四肢而熟睡,叫作“眠”。因为这样因缘,称作“睡眠盖”。


 “睡眠盖”会破坏今生后世真实乐法的心,也会障碍来世生天之乐与涅槃之乐。这种恶法最为不善,为什么呢?因为其余的障盖,只要觉察到,就能对治灭除,而堕入了睡眠之中就像昏死过去,什么觉知意识都没有了,因为没法觉知到障盖的过失,就更难以除灭了。




如佛诸菩萨诃睡眠弟子偈曰:“汝起勿抱臭尸卧,种种不净假名人,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结贼不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亦如临阵两刃间。尔时云何安可眠?眠为大闇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以眠覆心无所见,如是大失安可眠?”



白话文:

正如佛陀呵斥贪恋睡眠的弟子时所言说:你当早早精进奋起,不要抱着臭尸骸一样的身躯卧倒在床。这身躯只是因缘而成,假名为“人”,却有种种污秽不净,每个人在生死之中,苦痛不息,如同身患重病、毒箭刺身,怎么还能睡得安稳?如同被烦恼大贼所擒捉束缚,不久就要伤杀于我,死亡的灾难可能转瞬即至,又怎么能安稳地睡着?如果烦恼大贼不消灭,生死之危机不解除,就如同是和毒蛇共处一室,又如同夹逼在交锋中的两刃之间,这时候怎么可能安然睡眠?睡眠即是将自己推向一无所见的黑暗境地,永远失去了光明,只得日日被人所欺诳,这颗精明的内心被遮蔽住。这样痛失明珠之苦,又怎么能安心睡觉呢?



如是等种种因缘,诃睡眠盖。警觉无常,减损睡眠,令无昏覆。若昏睡心重,当用禅镇杖却之。



白话文:

知晓了这种种因缘,当急急断除睡眠的障盖,对生死无常生起警觉心,减少睡眠的时间,不要让身心在昏暗遮蔽中空过。如果说昏睡心重,就要用禅杖、拄杖来敲打警醒自己。



四、弃掉悔盖。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者、口掉:好喜吟咏,竞诤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



白话文:

第四、断除掉悔的障盖。所谓“掉”,就是心不寂静,随情高举放荡。


这有三种,第一种是“身掉”:身体好东游西走,随情放荡从事各种杂七杂八的世俗戏谑之事,一刻也不能安稳地坐下。

第二种是“口掉”:喜欢歌唱吟咏,与人争执辩论,谈说是非,讲一些无益的戏论和世间的事情。


第三种是“心掉”:心情放逸,心识无法安住,纵恣情绪,处处攀缘,思惟世间的文艺、才技以及种种不如理的染污的觉观。



掉之为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摄心,犹不能定,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如偈说:“汝已剃头着染衣,执持瓦鉢行乞食,云何乐着戏掉法?放逸纵情失法利!”既失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



白话文:

“掉”这种障盖,能破毁出家人的修道之业。一个人就算努力摄心,都不一定能够轻安禅定,更何况心绪掉举散乱呢?纵意散乱嬉戏之人,就好像是没有被驯服的野象喝醉了,践踏花池,又如同没有拴上鼻绳的骆驼,翻倒货物,难以调伏制止。


如偈颂所说:“你已经剃除须发,身著僧服,每天托着瓦钵乞食来生活。怎么还能够贪著于掉举嬉戏呢?这样地纵情放逸,会失去佛法带来的安乐利益。”既失去了解脱的安乐,甚至连世间人的五欲之乐都无法享受。应当觉知掉举的过患,速速地将其断除。



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何以故?掉时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但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



白话文:

悔,也能成为禅修的障盖。如果单单是掉举,却没有忧悔,则不成为禅修的障盖。为什么呢?因为放逸掉举,不在禅修之缘中,而恰恰是在嬉笑游戏以后,想要禅修入定的时候,却对之前所做的事心生忧悔,这种忧恼不安遮覆了心识,就成为障盖。


而“悔”有两种,一种是像前面所说的,因为掉举以后生起的忧悔,第二种是做了重大罪恶之事的人,常常心怀怖畏,忧悔之箭坚固地插在心田上,难以拔除。



如偈说:“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悔恼火所烧,后世堕恶道。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著。若有二种悔,若应作不作,不应作而作,是则愚人相。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白话文:

正如偈颂所言:不应做的,却做了;应该做的,却没有做。这些都会导致悔恼之火烧伤心田,让自己来世堕入恶道之中。如果有人造罪以后,能够如法忏悔,此后不再生起忧悔,这样的忏悔便能生起清凉,自在安乐,而不应事后忆念执著于此。

如果总是有“应该做的没做”和“不应做的却做了”这两种悔恼之心,那就是愚痴之人的样子。曾经的善业和恶业不会因为你心里忧悔放不下,就能让那些没做的善业转变成已做的状态,也不会让那些本不该做的恶业转变成从未做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古文殊寺奠基三周年|古文殊寺纪录短片合集

新年的每一天,在晨钟暮鼓、五堂功课里渐渐开启

立春,从“有缘”开始明白人生

佛居然想用这个办法来治病

福报从哪里来?高僧们这样回答

文殊寺禅堂开示 | 没有福报坐不了禅

学佛法可以破无明

信真法界宽,愿切极乐近

隆重推出:望海潮|纪录片《觉岸》第三集



图片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桑嘎拉顽强抗拒诱惑(四)
· 菩萨的功德力
· 如何快速的得法受用
· 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上当
· 五百世的情缘,要如何超越?
· 学修佛法须依次第
· 教你最顶级的情绪管理
· 桑嘎拉顽强抗拒诱惑(三)
· 自家风光有谁争
· 【追忆玄奘大师】玄奘精神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 住持转世鸽子,只为一个承诺
· 玄奘大师圆寂纪念日〡纪念“民族的脊梁”
· 回忆里的痛,要如何承受?
· 《童蒙止观》〡禅定中要去除的五种障盖(上)
· 佛度化我们的“落脚点”
· 龙天护法、诸天善神力量的来源
· 怎样从一件事中明白整个人生?
· 桑嘎拉顽强抗拒诱惑(二)
· 一分实践,得一分结果
· 修行要知道修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