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资粮叠加速度会非常快

2022-12-18 00:00: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我们这两天学习《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尤其讲到父母恩的部分,我们都被感动着,也被温暖着。任何一个人在怀念父母恩德的时候,这种情感都是感天动地的,我们要多在这里面浸润,甚至大乘佛法讲的生起菩提心的窍诀就是这个。



当你的生命有了质感,

能够从父母恩延展到众生恩,

实际上就开始慢慢有菩提心的功德相了。


图片



生菩提心之前,首先要知恩,知恩的这种感觉温暖起来了,报恩的愿力就起来了。然后再听闻心地妙法空性的内容,树立起佛性的正见,这个时候大乘道就开始丰满,就活起来了。


大乘心的修法,在一个人修行中所占的分量是很高很高的。像印度阿底峡尊者那样的大菩萨,为了生起菩提心,都要亲近金洲大师十二年。那十二年之前呢,他还有对大乘的渴仰。为了生一个菩提心,他要修这么久。







图片

【解缚】



相对来说,出离心比菩提心更简单,更容易生起,但是我们想一想,我们对这三界有生起过出离吗?跟出离心相比,厌离心又更容易,我们有修习过厌离心吗?


为什么要厌离?

三界如火宅,六道如牢狱,

轮回之苦你有了解吗?

因果不虚你有去认知吗?


这些都要去学的,学了之后才会有智慧去认知轮回。


内心里产生了认知轮回的智慧,继而才会做出理性的抉择——苦海沉没没有尽头,我不能在这里面,我要出离它。这个轮回就是你什么时候出,它什么时候终结;你只要不出,它终结不了的。


对轮回产生了厌离,资粮再具足了,从厌离心提升,就叫出离心。出离心产生之后,才能去对治我执、我见。你跟这艘轮回之船联系的所有钉、铆、挂钩、绳子,你才会去解它,禅宗叫“拔钉抽楔”,也叫“解缚”。


三界轮回的苦海里,捆绑你的种种业习,你去把它卸除,这才叫解脱道。我们出家人受沙弥戒、比丘戒,这都属于解脱道的戒律。


解脱道的前提就是要对轮回生起厌离心和出离心。持戒就是堵漏,我们生命的福德都漏失到轮回里去了,你只有把这个漏洞堵住了,才不会再掉进轮回的苦海,功德才会在解脱道上成长。








图片


到菩萨戒,才属于大乘戒。知母恩、忆母恩、念母恩、报母恩,这是大乘菩提心前的加行。我们要具备这些前提,并且在这个前提上数数熏修,熏到一定量上,把这些合格的“零部件”整合在一起,就叫菩提心。


刚起步的叫世俗菩提心,在念母恩、忆母恩、知母恩、报母恩的基础上推而广之,“一切众生皆为父母,我要将一切如母有情全部安置于究竟的利乐,令他们都从苦海中得到解脱”,这个心就是世俗菩提心里的“愿菩提心”。


如果自己在三宝地,在很安全的地方,我们不仅仅自己享受着这种现前的解脱,我们还能够跟随善知识弘扬佛法,这就是自利利他,就叫行菩提了。


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进入良性循环后,资粮积累叠加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并且随着每个人过去善根的不同,成长的速度就更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不管出家、在家,大家相互恭敬,因为大家已经到这个解脱地了,谁成长快慢不知道的,都在佛法的阳光中,在佛法的甘露里面,有的善根很大的,甚至一日千里。


好比五祖门下,谁能想象到会出来一位惠能大师呢?连五祖大师当面都说他是“猲獠”,他说:“猲獠与和尚的佛性有差别吗?”这句话就把五祖镇住了,这多厉害。


神秀大师也是很厉害的,出家前是三品文官,出家又几十年,一千多出家人,他是统领大众的大法师。他要不来写这首偈,也没人敢写的,结果南方的“猲獠”就超过他了。这佛法你说,你敢轻慢谁呀?


所以我们不但不轻慢谁,我们给彼此都制造良好的修行环境,这既是对所有修行者的供养,也是对三宝的供养。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清凉福城】这是耳根圆通章最重要的修法部分

【清凉福城】当进了这个门,一句佛号就可以万病总治

不要小看“老实念佛”

现在,你还喜欢听好话吗?

甘露醍醐 |  语言像行为一样,也会引发恶业

虚云老和尚:初用心的难易

把佛友当成朋友,是很可惜的

这颗糖,还要吗?

为什么我总是看别人不顺眼?



图片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婆罗门子智慧抉择
· 去极乐世界,每天都要练习的
· 高僧超度,她因一念情执,放弃解脱的机会
· 狂心歇下来,就会发现岁月静好
· 卷也卷不动,躺又躺不平,肿么办?|| 让生命提升一个维度,提升无量的美感
· 福报的重要性
· 他是两朝国师,天台宗祖,被后世尊为东土释迦〡智者大师纪念日
· 如果可以带别人解脱,你最想带谁?
· 天台宗祖,东土释迦 | 恭迎智者大师纪念日
· 去极乐世界,是每天都要练习的
· 和气四瑞(下)
· 当下,佛陀就在
· 菩萨戒的功德力
· 这样做就会有福!
· 解脱难?老佛爷直接为我们改“跑道”
· 父母深恩,如何报答?
· 最精华的心咒
· 和气四瑞(上)
· 找到贪嗔痴的作者
· 既然苦是娑婆世界的常态,那就要苦得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