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的功德力

2022-12-16 07:52: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我们受了菩萨戒

要一直去学菩萨到底是什么

要像念佛念法念僧一样

每天都思维菩萨法、大乘法



图片



传统文化是关系到人和天的文化,是天下大同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体系中,我们的个体生命不是孤独的,而是跟过去、未来都有关联的,乃至四生六道也是非常有序的。修行佛法开了智慧就会知道,原来四生六道在三界内是业报身,生命还可以有更高级别的形式存在。


二十一世纪的科学家通过理论数据来求证宇宙现象,实际上的宇宙现象要比科学家脑海中推算出的数字、公式、理论复杂得多。我们经常会讲这个例子,陈景润用很漫长的公式求证出“1+1=?”,这个求证闻名数学界。所以人往前迈进一小步,都是不容易的。


所以,受菩萨戒,远远不是我们现在已有的科技理论能触及的,却又能解决我们生命的大课题。不仅解决我们生老病死的问题,乃至四生六道,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生死问题,都能解决。



图片



因为这个金刚宝戒的体叫“无漏色法”。无漏色法,不是我们所看到、所感知的这些色法,甚至也不在三界中;既不是欲界天的色,也不是色界天的色,也不是无色界的色。这是什么色?这是诸佛菩萨所证得的宇宙的金刚体性。


用般若的智慧来说,“阿”字叫法界空性大本基,所以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频道对接上了。佛法住在世间,除了师师相授之外,还要不停地有佛菩萨来到我们世间,祂们以证悟到的金刚宝戒的种性,能够唤醒众生“四不坏信”里的金刚宝戒的种子,能使其内外感应。


所以说“授受”,传戒的大和尚、阿阇梨是“授”;受戒的弟子是“受”。在“授受”里面,诸佛菩萨所证悟的是没有来去的,祂特别像诸佛菩萨所证得的果地的金刚体性,跟众生因地的金刚种子,建立了一种关联。所以,当我们在授受的仪规中,说“愿意做菩萨”的这种自信,都是来自于“四不坏信”的坚定的信念。(所谓四不坏信,就是指皈依于三宝的同时也要皈依于戒,对于“佛、法、僧、戒”四个法能信受不疑、奉行修持。)


发菩提心,也是法尔如是。俗谛的菩提心还有“生起”,胜义谛的菩提心是没有生灭的。这有一点像我们现在讲的量子纠缠,当我们面向诸佛菩萨去祈请的时候,诸佛果地的威德自然彰显在众生的心中。


就像念佛一样,众生念佛之时,心内即具如来三十二相。所以,不管禅宗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还是念佛的人说的“众生念佛,佛入众生心量之中”,亦或从教理上来讲,“一切众生具如来藏”,佛的这些威德,作为种子,是会投影在众生心里的。



图片



虽然从天台宗圆教的智慧上来说,“一圆一切圆”,但是我们众生还是需要一种递进式的学修。一方面净化业障,另一方面也充实福报,这样的智慧所证悟到的,感受就会不一样。


佛陀在经典里也说,哪怕三千大千世界尽成阿罗汉,也没有一个发起菩提心的菩萨的功德大。因为阿罗汉还是会证寂灭的,证的是偏空的涅槃,虽然他可以出三界,但他的功德力无法展现出超脱三界的功德。而菩萨就不会,只要众生没有度尽,菩萨的愿是不会尽的。菩萨的体性是通于众生的,是与众生同体的,菩萨“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入三界就犹如在涅槃地一样。


所以菩萨可以做到三轮体空,声闻缘觉是没有办法达到三轮体空的。菩萨度众生,却无有众生相。为什么不着众生相?因为祂见众生的佛相而度之,所以无众生可度。这就是菩萨的境界,所以祂能处沟壑、山川如履平地,能除诸毒烦恼犹如清凉。


我们受了菩萨戒,要一直去学菩萨到底是什么,要像念佛念法念僧一样,每天都思维菩萨法、大乘法。





图片




月明天心

图片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图片

关注美味分享




发起这样的心,受菩萨戒的前提就具足了


要吃素、念佛,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


当下就成为观自在菩萨





相关文章
· 这样做就会有福!
· 解脱难?老佛爷直接为我们改“跑道”
· 父母深恩,如何报答?
· 最精华的心咒
· 和气四瑞(上)
· 找到贪嗔痴的作者
· 既然苦是娑婆世界的常态,那就要苦得有价值
· 微信公众平台
· 【圆满】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34)
· 修行,怎么达到一个好的状态呢?
· 微信公众平台
· 这样做,就可以消业障,开智慧
· 为什么佛法可以超越生老病死?
· 福光王子出家(下)
· 最珍贵的情感,往往隐而不宣
· 杀鱼西施:我的豪宅里,住满了鬼……
· 紫菜炒芹菜,鲜香美味超好吃!
· 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最究竟的方法是什么?
· 我们得人身最大的好处
·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