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寺院的建筑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也是我们精神文明的象征。我们处处所见的那些寺院,从古到今都离不开出家人的建设和维护。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古树、名木,很多都是以前的出家人栽种、保护的,历时千年,今天才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
天目山古老的树林全都跟寺庙有关系。我们松乘老和尚以前就是天童寺管山林的,他很神奇,你只要一砍树,他不知道啥时候就站在你身边了……所以才会有现在天童寺附近这么大范围的茂密树林。
哪里有寺院,哪里就有青山绿水。打造“青山绿水”,对于寺院的出家人来说也是一种家务,几乎一代一代的出家人都会植树造林,保护树木。
我师父也是植树造林的典范。二十年前,我每次跟师父在岱山散步的时候,都会看到寺院内外大树成林、浓荫密布。师父介绍说,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慈云寺山顶上栽树了。若干年后,政府请师父来复兴这个寺院,所以这是自己栽树自己乘凉,很神奇的。
后来师父回到普陀山,又开始绿化普陀。现在我们看到普陀山满山遍野都是树,就能联想到师父当时带着大众栽树的场景。
我们佛教徒给这个世界也带来了物质方面的文明——对自然的保护、珍爱,方方面面都给予我们这些后人一片荫凉、一种美景,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同时,佛教的修学把我们人的自觉、最良性的东西激发出来了,并且发挥到了极致。佛教徒能做到真正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如果没有像佛教这么严谨、缜密的训练,没有从理论到情感全方位的戒定慧训练,很难让一个人对生命形成这种热爱和自觉。
所以,两个文明的建设,佛教并不缺席,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