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文明的建设,佛教并不缺席

2022-12-11 00:00: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图片
图片

寺院的建筑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也是我们精神文明的象征。我们处处所见的那些寺院,从古到今都离不开出家人的建设和维护。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古树、名木,很多都是以前的出家人栽种、保护的,历时千年,今天才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


天目山古老的树林全都跟寺庙有关系。我们松乘老和尚以前就是天童寺管山林的,他很神奇,你只要一砍树,他不知道啥时候站在你身边了……所以才会有现在天童寺附近这么大范围的茂密树林。


哪里有寺院,哪里就有青山绿水。打造“青山绿水”,对于寺院的出家人来说也是一种家务,几乎一代一代的出家人都会植树造林,保护树木。


我师父也是植树造林的典范。二十年前,我每次跟师父在岱山散步的时候,都会看到寺院内外大树成林、浓荫密布。师父介绍说,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慈云寺山顶上栽树了。若干年后,政府请师父来复兴这个寺院,所以这是自己栽树自己乘凉,很神奇的。


后来师父回到普陀山,又开始绿化普陀。现在我们看到普陀山满山遍野都是树,就能联想到师父当时带着大众栽树的场景。


我们佛教徒给这个世界也带来了物质方面的文明——对自然的保护、珍爱,方方面面都给予我们这些后人一片荫凉、一种美景,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同时,佛教的修学把我们人的自觉、最良性的东西激发出来了,并且发挥到了极致。佛教徒能做到真正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如果没有像佛教这么严谨、缜密的训练,没有从理论到情感全方位的戒定慧训练,很难让一个人对生命形成这种热爱和自觉。


所以,两个文明的建设,佛教并不缺席,甚至是非常超前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佛教在任何文化、任何时代中都是人类文明最先进、最积极的力量,甚至成为了我们整个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佛教进入中国两千年来,不断与中华本土儒道文化融合互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丛林制度与汉传大乘佛法,迅速成为中国三大文化的支柱,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要形成佛教文化,需要数千年相续不断的努力。取经经历了上千年;经典的翻译又是上千年;经典的弘扬又是上千年……这才形成了一个大众化的文化积淀,才有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

 

这是来之不易的,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厚重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时代,只要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都会看到佛法熠熠的光辉,并且去珍惜衪。


我们中华文化中,儒家讲学之处叫杏坛,戏班唱戏的地方叫梨园,我们佛教寺院古称丛林。丛林是圣贤如林的地方,既是圣贤的住处,也是圣贤的出生地。我师父跟我讲,寺院还有一个名字叫伽蓝。伽蓝,是说我们修行人住在这里,就像一个绿油油的庄稼地,一天一天地成长、茁壮,越来越成熟。


这说明丛林是一个具有勃勃生机的,圣贤所生长、出生之地。它不仅有远古的传说,珍藏、传承着浩瀚的典籍,也是人们幸福生活的“公共精神绿地精神世界到哪儿去散步,到哪儿休闲,到哪儿充电,寺院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所以也庄严着名川大山、城镇村落。


除了这种庄严,它最主要的有教化人心的功能,这种教化就像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大地上植树造林一样,不断地为世间培植贤良之木、忠贞之才,从而在纷扰凡尘的时代洪流中移风易俗,净化人心,固土封疆,正本清源,成为人类文明的青山绿水。是强大的佛教的这种社会存在,一代一代的祖祖相传、灯灯相续,为健康持续的现世与未来守望相助。


在这一点上,我们佛弟子也是有这个文化自信的。只不过我们作为佛教徒,从古到今,都是默默无闻地奉献。虽然做了,却是无为的;努力去做,却是无我的。

 

所以,如果没有佛教的这种智慧,没有对佛教的思考,人们很难理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什么境界。了解佛教之后,才知道“我将无我”的境界原来这么高。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佛教的生命境界

寺院丛林,圣贤之林

高贵的品格,自然能利乐有情

赵朴初: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MV】在五台清凉山,觐见智慧文殊圣尊

捧着这样的雪景,可以供养给十方诸佛

学佛是真实的救苦救难,不是优雅的下午茶

甘露醍醐 | 把清净庄严持续一天,就有一天功德

【清凉福城】此八法,为入座修法者之基础



图片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三皈依的时候,为什么每次都要念“南无大乘常住三宝”?
· 大悲心太子勇挑重担
· 农历十一月十七 |恭迎阿弥陀佛圣诞,广行一切善行,转发功德无量
· 恭迎阿弥陀佛圣诞 | 祈愿佛光普照,众生吉祥安康
· 2022年最后一个佛诞日〡阿弥陀佛,在我们心底,也在我们生活中
· 佛道无上怎么成?
· 原创漫画 | 阿弥陀佛说,我有四十八愿,西方约不约?
· 商主善举
· 寒冷的冬夜,聊一个温暖的话题
· 学佛,不是为了轮回得更好
· 珍惜在师父身边
· 来,跟寺院学念佛
· 深山古刹中,那不出山门的六十年〡台宗耆宿静慧法师圆寂纪念
· 无法解释的真实存在
· 修行,要从这里入手
· 不出山门六十年——国清寺首座静慧法师
· 鲜嫩多汁的红烧杏鲍菇,连吃几天都不腻
· 佛法带给我们的这种快乐的生命体验,你想试试吗?
· 生日,要这样来过
· 祖师纪念〡他是文殊菩萨化现,弟子却与他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