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的核心就是菩提心、大悲心和空性见;小乘佛法的核心是出离心,出离心也共大乘佛法,但小乘佛法里面没有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不共二乘的。
如果没有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和空性见,作为一个大乘佛弟子就是不合格的,没有力量的,也很难让人家对三宝、对佛教产生信心。
佛在世的时候,多少弟子跟着佛修行就证悟圣道了,世间没有人轻视佛弟子。在末法时代,佛教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这时候所有的佛弟子更要去担当、去弘扬、去传承。怎么样才能传承佛法?就是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深入地学习佛法,否则也是违背菩萨戒的。
菩萨戒里就明确地说到,四十里之内有讲经说法不能往听,是犯戒的。你去听经也是护持佛法,也是弘扬佛法。你是老菩萨、大菩萨都来听经,那些小菩萨、新菩萨一看,听经肯定重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凡夫离开了善知识,离开了三宝,身口意很容易放逸。如果你一个人真正能用功,往那一打坐几个小时过去了;真正能读经,几个小时也过去了,这种利根的人不多;更大多数人坚持不下去,可能往那一躺刷手机去了,就放逸了。大家只要对三宝真正有信心,对善知识有信心,就会把这个时间用在听经闻法上,在庄严清净的身口意上不会放逸,这就有无量的功德。
如果没有善知识带,一个人把控不了自己。人闲下来的时候,有电视、有手机、有电脑,还有人找你去玩一玩,那时候就容易放逸,就把时间空过掉了。
这个时代的人福报大、条件好,晚上有电灯、有电视、有手机、有电脑,不像古代只有煤油灯,晚上一般人累了,也不看书了,倒头就睡。现在人如果没有善知识带,很容易放逸,放逸的结果就是身体不好、思想不好、精神不好,精气神就不合格了。
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你一旦发了菩提心,自然就有大悲心。出离心好比是小学生,大悲心是中学生,菩提心就是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出离心、大悲心到菩提心,有了空性见,那就是大学教授了,有了空性见的智慧和慈悲,就能利益众生。
什么叫菩提心?“菩提”这两个字是印度话,菩萨全称叫“菩提萨埵”,翻译到中国话叫“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真正的菩萨是开大悟的,我们这个为什么叫觉悟呢?我们没有听经闻法,没有修学圣道,就都是被无明所覆盖,都是在财色名食睡上活动,都是贪嗔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虚妄分别有我、我所,白天想、晚上想,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觉悟的大菩萨有大菩提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忘我地利益众生,弘扬佛法,无私无畏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什么叫空性见?《中论》颂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即中道义。”万事万物都是缘起有,自性空,存在的形象假名安立种种名,即空即假即中。佛法的核心思想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我们佛弟子追求的目标是涅槃,所以我们在人世间一定要懂得无常、无我的道理。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一盏明灯,从行菩萨道来说,建议各位菩萨发大愿,要把佛教发扬光大。因为我们佛教是非暴力的,是提倡遏制人类欲望的。
青少年、青壮年他要吃喝玩乐,贪图享受,等到了四五十岁之后,才发现吃喝玩乐也没意思,贪图享受也不需要那么多,回想人生有什么价值。人只有到了四五十岁之后,才能体验佛法的伟大,体验到佛说的话是真实不虚。年轻的时候,好像佛跟我没关系,他根本也不考虑老、病、死,他考虑的是现在怎么享受。少年学佛不变坏,中年学佛不失败,老年学佛不痴呆。佛法的弘扬对社会的稳定和家庭幸福指数的提升是有好处的,佛法的智慧能降低社会的犯罪率,减轻社会维稳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