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乙丑,一百一十岁
春戒后,即回云门,装修全堂圣像,大小八十余尊,铺金设座,年余始告竣。殿宇、堂寮,至此已成十之九矣。
应香港方养秋居士请为佛堂开光,又于般若精舍讲经,留港一月,即回山,嘱岑学吕居士编《云门山志》。
【是年大事】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
【附记】
虚老自民国三十二年冬十二月(1943年)入山以来,至此已七载。为复兴云门,苦心筹划,备受艰辛。岑学吕在《云门山志》“虚公和尚中兴云门纪实”一文中记云:
师到云门,仍以明空比丘为当家。然事无钜细,必亲自检点,悉心擘划,昼夜辛勤。时值抗战军兴,倭寇深入,烽火漫于全国,财力限于一隅,物质缺乏,人事周章,建设艰难,固有十百倍于南华时代者。师惟持之以定,处之以恒,日就月将,终以蒇事。
综其事迹如此:
一、更改山向——本寺山向。在偃祖时如何,已不可考。旧寺坐西北向东南,乾山巽向。大殿、三门正对雷公岭,于风水格局均属不利。左侧背受山沙溪流之冲煞,右前方遭白虎山之威胁,左前方不现青龙岭,于整个堂局不相称合。
近数百年来,日益式微,虽曰“人谋不臧”,而建置山向有乖,罔利安众。乃察山川形势,精研风水利害,改正山向,仍坐西北向东南,取辛山乙向,置大殿、三门正对观音岭。
如此有四利焉:一者,全寺靠正主山,不形偏倚,且避免左侧背山气之冲煞;二者,青龙岭高白虎山,免除右前方之威胁;三者,正对观音岭,案山佳胜,诸峰罗列,并有大小旗山,形成贵人拱卫之象;四者,全寺梵宇称合整个天然局势,后座稳靠,前面开展,左右拥护,凶煞尽避,吉向全收。
师中兴以来,大局虽然混乱,地方未尽安宁,而云门僧众安业行道,化险为夷,十方僧俗云来四表,和合安居,唯法是宏,祖道宗风遂以丕振,中兴气象如日方升。此固由师道德所感,而新建梵刹,形格吉利,亦重有关系焉。
二、庄严法相——塑装佛、祖、菩萨、诸天伽蓝等大小相,共八十余尊,铺金饰彩,供奉各殿堂内,备极庄严。远近善男女来寺瞻礼者,欢喜赞叹,同种善根。
数年来,先后请得经律论诸部,并由妙云比丘供养日本《大正藏经》一部,陈宽培、何宽智供养《碛砂藏》《续藏经》各一部,叶遐庵供养《大藏遗珍》一部,均安奉藏经阁,任学人请阅。其他各种法器悉皆具备,整齐庄严。
三、救济农村——古德云:“山有玉则草木润,泉有龙则水不竭,住处有三宝则善根增长。”师中兴云门,绍隆佛祖,宏法利生,阴翊国家治化,利益过现幽明,固不可以言说。即救济农村,亦事实俱在。
师重建道场,大兴土木,历时八年,除少数技术匠人外,其余工人,为数常有一二百人,多系失业乡民,均能得工资。一家数口,赖以存活。昔日委弃深山之木材石料,今山民采售云门,作建筑之用,且得价较优,于农村经济之事,亦不无少补。
云门附近一带村乡,数度遭遇危难:一者,三十三年十二月,某高级司令部运输官兵,由一六圩至乳源途中,被流匪劫杀,军政当局震怒,下令剿办云门山区附近数十乡村,一时村民被拘捕者数十人,牲畜财物悉被抄没,村民多逃避本寺,赖师三赴县城,请准当局悉予宽宥,释回囚民,发还畜物,男女老幼咸令回家,安居无虞;二者,三十四年二月,倭寇侵及乳源,敌骑所到,虏夫役、掠畜粮、奸淫妇女,蹂躏不堪。
然其军官崇佛,入寺见师,即行礼拜。公告以严饬所属,勿扰人民,并请给布告多张,分贴各村,因得保全,不受惊扰。
此外,凡遇天灾人祸,及若干人士一时遭遇危难,得师慈悯,解救而获安全者,难以尽述。至于施赠药品,疗治病人,更为常事。
庚寅秋,师以时艰众苦,潜愿自身代消,因而重病两月。八月十六日,云门附近各村耆宿士绅,及团体代表、保长等,恭诣寺中,叩首问安,代申全体村民关怀师病之忱,并云:“我们地方的人,不论男女老幼,听说老和尚病了,大家都很挂心,希望老和尚的病早好。因为自从老和尚来到云门以后,地方受惠很多。就是人畜都无瘟疫了,与早年已大不相同。”此足见师道隆化,感格人心。
四、生产建设——师上追百丈芳型,近察社会环境,深知今后佛教要不被淘汰,僧伽经济必须在“劳动生产”之条件下,自给自足,以谋解决,始克有济。
盖以政治变迁,经济改革,社会发展,在过去僧伽经济之来源————租息、募化、香火、经忏,皆不可复恃矣。惟“劳动生产”,固我佛祖曾率先躬行,以示方来者也。因此,在云门开办“大觉农场”,凡在寺共住者,均须垦荒种植。农具、种籽由常住供给,收获时,常住与各人均分之。
又倡导于韶关大鉴寺开办纺织工厂,使佛徒四众均于修行办道之外,向农工方面从事生产,以开辟僧伽经济之新来源,适应今后政治社会之新环境。昔百丈祖师创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又古德称:“诸方说禅浩浩地,争如我这里种地博饭吃。”师可谓能继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