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上供一切佛,上供一切法,上供一切僧、一切善知识。”月光遍照菩萨的圣诞日,我们在清凉世界,以茶香云供十方。同时,这次中秋节也恰逢教师节,我们也以此供养人生路上所有的良师。
礼乐是人类文明非常显著的一个标志,在天地人和的礼乐中,茶礼始于远古的伏羲大帝,经历了漫漫的历史长河,兴盛于大唐,精细于宋明。茶礼同时也是佛教参修的一个法门,是中国文化向四方传播的一个温馨的载体。在西安扶风法门寺供奉佛指真身舍利的地宫里,保存着大唐皇帝用精美工艺打造的用来供佛的全套茶器、礼器。上到江山社稷、皇亲国戚,下到贫民百姓、贩夫走卒,无不吃饭饮汤。茶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学习的一部分、修养的一部分、社交的一部分。
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的祖祖辈辈在茶汤的温香之中代代传递。在盛唐时代,茶、禅已经融合,茶的境界升华为参禅悟道的一种助缘。“巧把尘劳为佛事”,茶汤在唇齿之间会唤醒我们的正觉,上供诸佛也能表达我们的恭敬,把神圣的佛法融于平凡的生活、化在举止之间。这也是佛教度生的一种方便。
在中国文化中,武夷山是代表儒释道的圣地,道家有白玉蟾在此修行飞升,佛家有扣冰祖师于天心悟道。唐朝的时候,扣冰禅师就已经借助武夷山的茶叶来表法、弘禅了,留下了“吃茶去”的禅门公案。后来得到皇帝的尊崇,这位祖师的禅法也大兴于天下。后来有柏林寺的赵州古佛,八十岁还游行天下参访大德,开悟之后回到北方。北方虽不产茶,但北方的佛性跟南方没有区别,所以他也以这一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
吃茶的正觉老幼不欺、妇孺平等,此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老者相。吃茶的正觉是远离是非人我的,是灵明不昧的,亦是如如不动的。所以近代这一脉传延不绝,佛门禅堂每天下午都要喝茶,每一位禅子喝茶的同时都不忘提起正念——喝茶是谁?
这一句“喝茶是谁”的回光返照,既打破了假我的情境,也扫去了心灵的雾霾,佛性朗现,心光无碍;这一句“喝茶是谁”,降伏了我慢,摧伏了贡高。这世间最大的烦恼,贪、嗔、痴、慢、疑,在茶汤中都得以消融,世界也变得清明。
在款款的茶香中,中国的礼仪大化于人间,中国的道充满天地。所以小小一杯茶,此中别有乾坤,我们轻轻品茗的时候,唇齿间自有一番天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个载体很重要,人可以自觉自证,也可以灯灯相传。茶,当它的名字跟菩萨链接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成为菩萨度生的一个载体了。就像观音岩,当有观音菩萨的圣号在里面,在茶的整个制作、运输乃至销售,最后走入千家万户,所有跟它有缘的,也都和观音菩萨结下了缘。
我师父说,一幅画上如果有一串念佛珠,这副画的价值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一串念佛珠,大家看到这幅画就会想到佛。师父在艰难时期为了众生能跟佛结缘,一边游街,一边高声称念佛号,让所有关注他的人都能听到。
他老人家说,“这一句佛号入了心,众生就种下了解脱的种子”。师父是弘宗演教的人,也是文化的传播者,知道佛缘、众生缘的意义,这一句佛号入到众生八识田中,终有一天会成熟。一句佛号是金刚王种子,在我们这个世界,一个众生心中有了这个种子,他的心终有一天会觉醒、会放光。
所以,古代的祖师想尽方法把他们利益众生、报答国家的悲愿融进了茶香,巧妙地在茶名中包含了佛号,这样润物细无声地去护佑天下苍生。这也是佛法的普世性、众生性和强大的包容性,为广度众生,不蠲一法,从而令世界和平、文明和谐、社会和睦、人际和顺、家庭和乐、人心和善。中国的茶,无论哪一个茶系,都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一款茶都承载着祖师大德悲悯苍生的深远用意。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