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微笑,蕴含着慈悲与智慧;诸佛菩萨的雕像,则在古意中传唱着这深刻而神秘的韵致。这种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富有深意而得端详的古意笑容,成为整个亚洲地区佛像艺术的基调。
佛坐像 西魏 高163.5公分
佛坐像 北魏彩塑 高92公分
敦煌石窟 第259窟
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的用意,就是希望学佛者能够放下对各种现象的执著,能够把握“当下的禅机”。禅修的道路从神秀大师的“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循序渐进,到惠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顿悟本体,这也是一种次第。
佛坐像 北齐 响堂山石窟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释迦牟尼佛坐像 5世纪 高185公分
石雕 鹿野苑圣地出土典藏
佛立像 金铜 約11世紀 高950公分
《般若经》中一句佛陀“以天眼观视世界,举身微笑”提供了领悟佛陀微笑妙意的切入点。以天眼观看世间的佛陀为什么举身微笑?佛陀看见了什么?微笑的理由又是什么?《大智度论》中这么说着:佛陀以天眼看见众生一心追求安乐,却反而得到更多苦恼,而众生之所以有这么多苦恼,都是因为执着于“我相”。佛陀还看见害怕苦、逃避苦的众生,因为不了解痛苦形成的原因,反而做出更多让自己更忧悲苦恼的事,就像一心想要寻找好路的盲人,盲闯瞎撞之后却反而掉进更深的坑洞里。以慈眼凝视众生的佛陀,看见这一切的现象,脸上不觉泛起慈悲与宽容的笑容。这不是轻视、取笑的笑,而是为众生找到离苦的答案,有如慈母般慈爱众生的温暖笑容。
佛像 北魏 巩县第1窟中心柱北龛
《大智度论》中又说佛陀“因大因缘故一切身笑”,所谓的大因缘指的是佛陀即将宣说的《大般若经》。佛陀以慈眼凝视众生,看见众生的种种现象,不仅没有丝毫担心,反而因为看见未来的希望而感到高兴。佛陀看见佛法的种子即将在众生的世界里播下,也看见众生将因听闻佛陀所开示的生灭法、因缘法而得解脱。众生刚强的心虽然未必能立刻接收佛陀的教诲,但在佛陀以光明调柔之后,最后终能得到智慧。以慈眼凝视众生的佛陀,看见众生未来的觉悟,因而展露笑容。
佛三尊造像 东魏 贴金彩绘 石雕高120.5公分 青州龙兴寺出土
《大智度论》中也提到“众生笑”的各种因缘,有人因欢喜而笑,有人因生气而笑,而佛陀微笑的理由却与众生大相径庭。佛陀因“种种希有难事故,举身微笑。”所谓的“难事”,一是困难、二是难得。亦即佛陀因为成就了世上最困难也最难得的一件事而笑,这件难事便是“度化众生”。
佛坐像 北齐 大理石 高166.7公分
这件对一般人而言的困难事,对证得圆通无碍的佛陀而言,自然不是难事,只是众生无明愚痴,难以体悟佛说的“诸法相不生不灭,真空无字无名无言无说”的道理,因此才成为佛陀度众的“高难度任务”。它的困难度,就像“背着干草跳过大火,却不使身上的任何一片叶子着火”那么难。一般人面对这么高难度的事,总免不了担心忧愁,但佛陀却依然微笑自若。这份笑容,正诉说着佛陀不畏艰难的意志与穿透无明的智慧,更展现了佛陀救度众生的慈悲心。难与不难的分别在众生的心理,而不在佛的眼里。佛的眼里,难与不难都值得欢喜。千百年来,诸佛菩萨就是以这样的慈眼笑容,凝望着众生。
大卢舍那佛 唐代 高17.1公尺河南 龙门石窟
佛像上的微笑传达的是一种深层的领悟与内化的修为;一抹淡淡的微笑,婉转投射出佛陀的慈悲与智慧。这种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富有深意而值得端详的古意笑容,最后成为整个亚洲地区佛像艺术的基调。从印度到中国、韩国……只要有佛教存在的地方,就可以看见佛菩萨古意的微笑。他们的微笑,传诵着诸佛菩萨千古不变的慈悲与智慧。
涅盘大佛 敦煌中唐 身长15.8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