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中如何做到圆融?

2022-08-21 07:14: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从人方面自他圆融,从法方面理事圆融

才能使修行能够行于中道



图片



净慧法师生平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净慧长老,俗姓黄,1933年古历8月27日出生于湖北新洲,圆寂于2013年4月20日6点26分。享年81岁,僧腊67载,戒腊63年。


净慧长老接法于近代大德虚云长老,以中兴佛教为己任,实践人生佛教思想,为后世留下珍贵的禅法智慧。


长老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1951年,赴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于虚云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


1953年,虚老迁江西云居,修复真如禅寺,长老奉虚老之命,留任云门寺监院,时年20岁。


1955年,长老因病前往云居,仍任虚老侍者,并协助当年冬天的云居传戒法会。长老朝夕亲承虚老之耳提面命,获益良多,深得虚老器重。长老承虚老之殷勤付嘱,亦以一身兼承禅宗法脉,为禅宗五家七宗之嗣法传人。


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长老即被虚老送去深造,从本科一直读到研究生,成为中国佛学院首批研究生。


1979年初,长老重返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相关政策落实、教制建设、寺院恢复等工作。


1981年《法音》杂志创刊,长老担任主编,直到2002年,他先后当选佛协理事、中佛协常务理事、中佛协副会长。


1988年,长老应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局之邀请,负责筹备组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并当选为会长,同时主持柏林禅寺的重建工作。


1989年,创办国内首家以弘扬禅宗文化为主旨的刊物——《禅》。


1993年,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净慧法师开示



学佛修行圆融很重要。圆融,就是讲每件事物都有差别性和平等性。也就是说每个事物之间,都有其特殊性即个性,那就是差别性;有它的一般性即共性,那就是平等性。


个性与共性之间,差别性与平等性之间,往往不能够做到圆融。“圆”就是要承认每一法都有差别性,“融”就是尽管各有差别性,但又有平等性;“圆”就是每个事物都应该在它本身的范围内法住法位,“融”就是每一个事物不是孤立的,相涉相即。


总的来说,我们学佛的人要在两个方面做到圆融,一个是人,一个是法。人与人之间,自与他之间,应该要圆融,就是要认同每一个人有他的差别性,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够融。圆融不是一个事物取代另一个事物,一个人取代另一个人,而是彼此相互尊重,然后才能够相互融入,那才叫圆,那才叫融。



图片



法与法,事和理,事与事之间也是这样,每一事每一法都有差别性,在承认其差别性的前提下来融,而不是以事来废理,也不是以理来废事。这样你在理上认识得很透彻。


从理上来讲,一切法缘起无自性,一切法从本质上来讲是平等的。从本质上讲,佛与众生是平等的,烦恼与菩提是平等的,生死与涅槃是平等的,这毕竟是理上的事情。那么在事上,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要让烦恼即是菩提,“即”可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怎么样才能“即”得了呢?“即”不是当下等同,上根利智的人“即”可以当下等同,像我们这些博地凡夫,即使你能够在见地上当下等同,但是七识里的妄想烦恼活了,一事当前,不是菩提在作主,还是烦恼在作主,你还是“即”不了。在理能等同,在事上就等同不了,生死与涅槃亦复如是,所以要承认事的差别性。


我们做功夫就是要在差别性上做功夫。平等性是见地,差别性是功夫,要把差别性和平等性真正地等同起来,这个过程还很长。差别性就是我们众生和佛不同,平等性就是佛与众生没什么不同,两者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实际上是圆融的,是圆融又有差别。消除众生与佛之间的差别性,就是我们用功修行的根本目标。



图片



我们修行不能凭空捏造,不能说空,不能在空中建楼阁,一定要脚踏实地地来做。不脚踏实地地来用功就会成狂妄,一旦狂妄以后就不可救药了——他觉得没什么行可修,没什么戒可持,现在就是佛了,跟佛一样了,那样的人实在是不可救药。我们在理上要明白,在事上要认真,这才真正叫圆融。


圆融不是一个代替一个,不是一个吃掉一个,而是要在法住法位的前提下相即相入。学了佛法的人应该是容易懂得这个道理。要说不好懂,什么叫相即相入,和天书一样。所谓“相即相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一事和彼一事之间都有给对方提供存在、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完全孤立的事情,这就是缘起法最基本的道理。


从缘起法的角度来讲,一切事物都是相即相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水的成分同时也住着地、火、风,风的当中也同样有地、水、火,一个事物绝不会是孤立存在,不会是纯而又纯的,纯而又纯的事物是不会存在的。



图片



学佛千万要记住,不能在法与法之间、事与理之间、自与他之间起种种的执著障碍,不是强调到事一边,就是强调到理一边,总不能圆融无碍。强调事一边去了,供了十尊菩萨,我烧了一枝香,这一枝香究竟供给哪一尊菩萨呢?心里有了疑问,在心里面得不到平衡。他竟然以一个凡夫的见解去衡量佛,以为这一枝香供了阿弥陀佛了,就没有供药师佛,供给药师佛了,释迦佛又没有。他竟然这样看问题,他不知道佛佛平等,法法无碍。


偏执在理上的人,既然我与佛同,既然在究竟的理上,佛和众生都是个假名而已,那么还有什么佛可拜呢?就不用拜佛了。这也是一种偏执,这个东西非常害人。所以说“宁可执有见如须弥山,不可执空见如芥子许”,因为你执空见如芥子许,你就断了善根,断了善根,那就不可救药。


今天讲圆融,要从人方面自他圆融,要从法方面理事圆融,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修行不至于偏在哪一边,而能够行于中道。





图片



月明天心

图片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图片

关注美味分享




我们的资粮都是从哪里来的?


以心印心 || 《天台宗纲要》第四十九集


众生的心已漂泊太久,回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相关文章
· 恭迎“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圣诞〡他的出现,佛陀早有预言
· 佛教为什么不提倡神通?
· 恭迎“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圣诞!愿众生开佛知见、智慧如海!
· 此是菩萨诞生地丨弥勒菩萨传(十二)
· 最崇拜的佛,原来就是你的心
· 洞中打坐开悟,地藏成菩萨 ||《地藏菩萨传》(第34回)
· 人生种种境遇,是我们选择的结果
· 向上菩提路,度生作津梁
· 神变行境丨弥勒菩萨传(十一)
· 呼唤与追寻
· 藕益大师: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
· 吃素一个月,你的身体竟会发生这些变化,是不是跃跃欲试了?
· 《善生经》中的夫妇之道 || 为妻之道有多重要?
· 遇见更好的自己
· 《清凉山志》文殊菩萨显应篇(三)
· 听法,你想要听到什么?
· 圆测大师纪念日|他贵为新罗王子,是玄奘大师最为杰出的弟子之一
· 有一种成就,从依止善知识来
· 应如是作意丨弥勒菩萨传(十)
· 这一天,要竭力修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