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022-10-13 06:00: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诸法

无住


 



以“无住”的心面对“无住”的万事万物



图片



净慧法师生平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净慧长老,俗姓黄,1933年古历8月27日出生于湖北新洲,圆寂于2013年4月20日6点26分。享年81岁,僧腊67载,戒腊63年。


净慧长老接法于近代大德虚云长老,以中兴佛教为己任,实践人生佛教思想,为后世留下珍贵的禅法智慧。


长老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1951年,赴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于虚云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


1953年,虚老迁江西云居,修复真如禅寺,长老奉虚老之命,留任云门寺监院,时年20岁。


1955年,长老因病前往云居,仍任虚老侍者,并协助当年冬天的云居传戒法会。长老朝夕亲承虚老之耳提面命,获益良多,深得虚老器重。长老承虚老之殷勤付嘱,亦以一身兼承禅宗法脉,为禅宗五家七宗之嗣法传人。


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长老即被虚老送去深造,从本科一直读到研究生,成为中国佛学院首批研究生。


1979年初,长老重返北京,参与中国佛教协会相关政策落实、教制建设、寺院恢复等工作。


1981年《法音》杂志创刊,长老担任主编,直到2002年,他先后当选佛协理事、中佛协常务理事、中佛协副会长。


1988年,长老应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局之邀请,负责筹备组建河北省佛教协会,并当选为会长,同时主持柏林禅寺的重建工作。


1989年,创办国内首家以弘扬禅宗文化为主旨的刊物——《禅》。


1993年,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净慧法师开示



问:如何理解《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答:《维摩经》讲,“诸法以无住为本。”这是对万事万物的一种根本认识。“无住”就是一切万法都在迁流变化之中,我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固定的位置。


就像中国古时“刻舟求剑”的寓言一样,一个人在乘船时不小心将手中的剑掉到河中,此人急忙在船边落剑的地方刻上一道痕迹,以便寻回掉落河中的剑。水在流,船在行,想从刻舟处求剑,剑去远矣。万物都在迁流变化,呈现没有“住相”的状态,即是诸法无住。



图片



《金刚经》告诉我们,应该以“无住”的心面对“无住”的万事万物。如果用固执的心态去看待瞬息万变的事物,就会永远处在落后的地位,不能与千变万化的事物形成一致的认识。


万法万物都是不住的,我们的认识也要无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障碍的智慧,就是无住的智慧。以无住的智慧去认识无住的事物,一定能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解决人生根本的我执、法执问题。





图片



月明天心

图片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图片

关注美味分享




如何与历代禅师同一鼻孔出气?


何处青山不道场


什么是生活禅?为什么要提倡生活禅?






相关文章
· 待人与克己的最高标准
· 其实,这都是善根相的体现
· 揭开我执、我慢,真理就在那里
· 修福 | 竹窗随笔(莲池大师)
· 你有把握临终念佛得往生吗
· 如白莲花之殊胜大愿
· 躲在菩提心的壳子里
· 深信因果②|信仰要落实于生活
· 共读寒山诗,找回被遗忘的“百尺树”|天生我材莫堪负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26-1)
· 这些福德因缘,丝毫也不能离开您的加持
· 念生死苦 ,发菩提心的第六因缘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圆瑛法师)
· 这个心,是成佛之因
· 海尘所发五百大愿
· 人生短暂?宽度可以无边无际
· 印光大师:佛法若无恭敬 难得实益
· 补气血,来一碗五红养颜羹
· 工作、家庭非常繁忙,学习和修行时间有限,怎么办?
· 来到五台山,就能见到金色界吗?
· 时时刻刻,他们都在护佑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