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
妻
。
佛陀强调夫妻之间要互相敬爱,
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这是我们在家众修行佛法的基础。
净慧法师生平简介
净慧法师开示
“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观妻子,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云何为五?一者,怜念妻子;二者,不轻慢;三者,为作璎珞严具;四者,于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亲亲。夫以此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云何十三?一者,重爱敬夫;二者,重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后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赞善;十一者,敷设床待;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顺夫。居士子!如是西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西方者,谓夫妻子也。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佛说善生经》
这段经文对当今社会显得特别重要。不仅是具体内容重要,而且让我们从观念上明白佛法的广大性、包容性、多层面性。现在一说到信佛,就以为是看破红尘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都以为信佛是教我们断子绝孙。都出家当和尚去了,哪里还有人呢?相反,佛陀强调夫妻之间要互相敬爱,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是我们在家众修行佛法的基础。有人会说这是什么佛教呢?佛教就是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嘛!这既是社会上的误会,也有佛教界本身的误导。认为佛教是教导我们要了生脱死,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佛家怎么还讲男婚女嫁的事呢?这都是生死事。实际上这种见解不全面。
我们要特别认识到,佛教不仅能救人,还能救社会、救国家。五戒严身,十善治国,人人能向上、向善,一个社会就会有良好善美的社会风气,一个家庭就会是和美幸福的家庭。这样国家难道不会好吗?家庭是国家的细胞。佛教不是政治,不是主义,是从每一个人入手,教我们每一个人都管好自己,处理好周围的关系。每个人都能照管好自己,又能处理好周围的关系,还会有什么问题呢?问题是,我们有的人自己照管不好自己,又不能处理好周围的关系,所以家庭、社会、国家才会有各种问题出现。
通过学习这一节经文,就知道佛法包括各种层面。佛教讲五乘法门,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五乘法门都是以人为起点,以人为枢纽,上天入地,都从人开始。把人做好了,就一定能生天,成声闻,成缘觉,成菩萨,成佛,三善道、四圣果都有份。人做不好,三途有份。所以人是关键。
丈夫对妻子的责任和义务,佛陀认为有五件事最为重要。
一者,怜念妻子。“怜”是一种爱心。因为夫妻之间要彼此认同,心平气和。丈夫占主动权,实际上也是双方的事。妻子要尊重爱敬丈夫,丈夫对妻子应有一种高度的同情心、爱心,忆念妻子在家里做事辛苦。操持家务,生儿育女,都是非常辛苦的事。
二者,不轻慢。要做到不轻慢妻子很不容易,即使在今天,歧视妇女、家庭暴力、男女不平等的事,还是时有所闻。不轻慢至少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男女之间在知识技能上有一定差距。当然在新社会,出现了许多女强人。现在不是丈夫轻慢妻子,好像也有妻子轻慢丈夫的事。在古代,男女在知识技能上差别很大,妇女往往依赖丈夫生活,不像现在男女双职工,大家都拿工资,都有劳动权,能逐步消除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尽管男女都有劳动权,而收入上不平等的现象也未完全消失。所以不能轻慢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的“圣法律”教导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家庭出身的差距。佛教的教导也是这样,要婚娶称可,最好是门当户对。完全不讲出身的差别悬殊,夫妻之间固然可以认同,但父母、家庭、社会会有种种误解、种种干扰,也容易滋生轻慢之心,造成家庭的不和。
三是长相。妻子长相一般,丈夫一表人才,可能也会成为轻慢妻子的理由。一个人生在这个世界上,要生存是很复杂的,这种复杂的生存环境,如何使它得到平衡,得到一点点安慰,作为一个在家人来讲,家庭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出家人,依法自约、依法安居,他有这种自觉自律。作为在家居士,固然可以在佛法上求得一种安慰,求得一种喜悦,求得一种寄托,但他毕竟生活在世间,所以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夫妻之间的和睦,对于平衡人生的种种痛苦有很大作用。否则的话,就不会在这里讲《善生经》。人间很实在,佛教的教化功能要引导得当,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者,为作璎珞严具。要及时让妻子的穿着打扮庄严。“璎珞”就是项链,“严具”就是比较好的衣服,使自己的妻子穿着打扮入时,不致使人家轻慢。假使丈夫自己很注意穿着打扮,而妻子却是一副穷酸相,那一定会受到外人的议论。所以,作为丈夫有责任和义务使自己的妻子穿着庄严、入时。
四者,于家中得自在。妻子在家庭里有安全感,能当家作主操持家务。在现实生活中,妻子在家庭中不自在的很多,原因也是来自各方面的。但是作为丈夫,应该主动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使自己的妻子在家中自在安全。
五者,念妻亲亲。不但要爱敬妻子,还要爱敬妻子的亲人,比如岳父、岳母、小姨子、小舅子,要爱念她娘家的眷属。
月明天心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关注美味分享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