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传73|宣读序词

2025-04-15 00:05:00 发布: 人气:13
图片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内容提要:


第六卷记述玄奘大师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入长安,谒太宗于洛阳,还长安弘福寺组识译场,创译《菩萨藏》等四经,并表进新译经论及《大唐西域记》,蒙太宗制《大唐三藏圣教序》等情形。



图片



第六卷

73  宣读序词



原文(向上滑动阅览)


帝居庆福殿,百官侍卫,命法师坐,使弘文馆学士上官仪以所制序对群寮宣读,霞焕锦舒,极褒扬之致。其词曰: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象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像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迁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露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zé)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qiè)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唯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xuàn)其华;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成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时法师奉圣制,表谢曰:


沙门玄奘言:窃闻六爻探赜(zé),局于生灭之场;百物正名,未涉真如之境,犹且远征羲(xī)册,睹奥不测其神;遐想轩图,历选并归其美。


伏惟皇帝陛下玉毫降质,金轮御天,廓先王之九州,掩百千之日月,广列代之区域,纳恒沙之法界。遂使给园精舍并入堤封,贝叶灵文咸归册府。


玄奘往因振锡,聊谒崛山(liáo yè jué shān),经途万里,恃(shì)天威如咫(zhǐ)步;匪乘千叶,诣(yì)双林如食顷。搜扬三藏,尽龙宫之所储;研究一乘,穷鹫岭之遗旨,并已载于白马,还献紫宸。


寻蒙下诏,赐使翻译。玄奘识乖龙树,谬忝(tiǎn)传灯之荣;才异马鸣,深愧泻瓶之敏。所译经、论,纰舛(pī chuǎn)尤多,遂荷天恩,留神构序。文超象、系之表,理括众妙之门。忽以微生亲承梵向,踊跃欢喜,如闻受记,无任欣荷之极。谨奉表诣阙陈谢以闻。


帝省表复,手报书曰:


朕才谢圭璋(guī zhāng),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为鄙拙,唯恐秽(huì)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xǐng)虑,弥益厚颜。盖不足称,空劳致谢。




译文:


太宗在庆福殿时,百官侍立,独赐法师坐。太宗命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将御制《序》文向百官宣读,文辞华美,对玄奘法师极尽褒扬之词。《序》文说:


“宇宙之中,天与地以具体的形态存在,天空覆盖、大地承载,共同孕育万物生灵;四季轮转虽无具象,却通过寒来暑往化育世间万物。因此,窥查天地,常人也能粗浅感知这些现象;但若要透彻理解阴阳变化的玄机,即便贤哲也很难穷尽其奥秘。


由此可知,形象显现可以考证,即使愚人也不会迷惑;形象潜隐无法看见,即使智者也会迷昧。何况佛法崇尚虚空,修行道途幽远,观照寂灭之境;普度众生,统御十方。


佛之威灵至高无上,神力无出其右;其大则能充满整个宇宙,细之则能纳于毫厘之中。不生不灭,历经千劫而不老;若隐若显,运转百福而常新。微妙的道理深奥玄秘,可以遵循却不知它的边际;佛法的漂流湛然寂静,可以挹取却无法探测它的源头。因此,凡夫俗子,见识浅薄,若想领悟其真谛,怎能不感到困惑呢?


佛教的兴起虽然始于西方的印度,却皎然入梦,飞腾在汉朝宫廷的上空,从而流布慈悲,照耀东方。从前,当佛展现不思议神变到处教化天、人的时候,他的言教尚未流传而众生已然归化;在佛和光同尘的时候,人们敬仰佛的智德而知道遵行。等到佛舍弃应身,入于涅槃,仪容迁化,出离世间。他的金容失去光彩,不再照耀三千世界;他的辉丽画像被画出来,空有三十二种殊胜妙相。


于是,佛的微妙言论广泽有情,从三恶道中拯救众生;佛的遗教流传极远,引导众生修行菩萨十地。然而,真正的佛法深奥难测,世人难以完全领悟,导致对其宗旨理解不一;而浅薄的学说反而易于流传,使得正邪混杂,是非难辨。因此,关于“空”与“有”的争论,往往因世俗习惯而判定对错;大乘与小乘的兴衰,也随着时代变迁而此消彼长。


玄奘法师,乃佛门中领袖。自幼坚贞聪敏,早就彻悟了三空(我空、法空、俱空)的道理;成年后,更是心性与佛法相契合,已具足“四忍”(无生忍、无灭忍、因缘忍、无住忍)的修行。即便是松间的清风、水中的明月,也不足以比拟他的清雅高洁;就算是仙界的甘露、夜空的明珠,又怎能与他那明澈温润的德行相比?


因此,玄奘法师智慧通达无碍,心识能测度未显之相,超越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束缚而卓然独立,千古以来无人能及。法师静心修持,观照内在,却悲叹正法日渐衰微;深入经藏,探究玄理,又感慨佛典在流传中多有讹误。于是,他立志辨明经义,梳理法理,以广博的学识弥补前人的不足;去伪存真,匡正谬误,为后世的学佛者开辟正确的道路。


正因如此,法师一心向往佛国净土,决心西行求法。他不畏艰险,远赴西域,独自执杖踏上漫漫征程。清晨飞雪漫天,常常迷失道路;傍晚狂沙骤起,遮蔽了整个天空。万里河山之间,他拨开云雾坚定前行;历经无数寒暑,踏着霜露不断前进。虽然路途艰辛,但他意志坚定;为了探求深奥的佛法,再大的困难也无法阻挡他的宏愿。


法师周游西域各国长达十七年,走遍佛教圣地,寻访正宗佛法。在佛陀涅槃的双林、八功德水环绕的圣地,他体悟法味,以风露为伴;在鹿野苑、灵鹫峰等圣迹,他瞻仰奇观,感悟殊胜。法师在先圣那里继承至理真言,在上贤那里接受真正的教义;探索深奥的微妙法门,精心钻研玄奥的学问。大乘一佛乘(佛教中强调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根本教法,主张通过菩萨道的修行,最终成就无上佛果)和五部律法的要义,在他心中融会贯通;三藏八部的经典文句,如海涛般从他口中滔滔涌出。


法师从他所游历的西域各国中,搜集了佛教的经典精华,共六百五十七部,全部翻译传布于华夏,弘扬这无上的佛法事业。犹如将西方极乐世界的慈云引至东土,将佛法的甘露普洒华夏大地。佛教残缺的经典由此恢复完整,苍生苦难的罪业得以消除、重获福报。他以佛法甘露熄灭世间炽燃的烦恼之火,引导迷途之人脱离苦海;以智慧光明照破众生贪爱的浊浪,帮助人们共同到达觉悟的彼岸。


我们知道,恶行会招致堕落,善业能助人超升。这升降的关键,全在于人自己的选择。就像桂树生长在高山之巅,才能沐浴云露绽放芬芳;莲花出于清澈碧波,飞尘才难以污染它的叶片。并非莲花天生高洁、桂树本性贞净,而是因为它们所依托的环境高洁清净,使污浊无法沾染。


这些花卉草木本无灵智,尚且能因依附净境而成就美好,何况我们这些有灵有智的人类,岂能不凭借善缘来成就善果?唯愿这些佛经广为流传,如日月般永恒照耀;这份福泽远播四方,与天地一样长久广大。”


这时,玄奘大师奉皇帝诏命,上表致谢道:


“沙门玄奘言:玄奘私下听闻,即便《周易》六爻探究幽微,终究局限于生灭变幻的世间;百家学说辨正名实,也未能触及真如法性的境界。然而即便如此,古人仍要远溯伏羲的典籍,虽见其深奥却难测其神妙;遥想黄帝的图谶(chèn,预示吉凶的书),历经拣择仍推崇其精要。


玄奘以为,皇帝陛下您如佛陀般降临世间,以转轮圣王之姿统御天下。您开拓的疆域超越了历代先王的九州之地,功业之盛掩盖了千百日月的光芒;您拓展的版图广于历朝历代的统治区域,胸怀之广能容纳恒河沙数般的法界众生。因此,佛陀当年讲经说法的祇园精舍(指印度佛教圣地),如今都已纳入大唐的疆域;记载佛法的贝叶经文,全部收藏于朝廷的典籍府库之中。


玄奘昔日为求佛法,曾执锡杖远赴灵鹫山。虽跋涉万里之遥,然仰仗陛下天威护佑,犹如近在咫尺;未乘莲花宝座,却仿佛顷刻间便抵达佛陀涅槃圣地。搜集弘扬三藏经文,网罗了龙宫所藏的全部法宝;精研一乘教理,穷究了佛陀在鹫岭上宣说的全部法旨。这些珍贵经卷已随白马驮载而归,如今尽数呈献于皇宫大殿。


承蒙陛下诏命,恩准玄奘翻译佛经。玄奘的见识浅薄,远不及龙树菩萨,有愧于得到传扬佛法的重任;才思驽钝,难比马鸣尊者,深深地惭愧自己没有如倾瓶泻水般流畅传译。所翻译出来的经、论,纰漏舛错很多。而今竟蒙皇帝陛下的浩荡天恩,亲自为此撰写了序文。


陛下您圣文超然,意境远超《周易》象辞、系辞之上;玄理精微,涵括一切妙法真谛。臣一介微躯,竟得亲聆天语,欢欣踊跃,犹如听闻佛陀授记,感戴之情无以复加。谨奉此表递呈宫,向陛下表示感谢。”


太宗看了表文后,亲自回书说道:“朕的才识远不及美玉般的高士,言谈也难称广博通达。对于佛家经典,更是少有涉猎。昨天撰写的序文,实在鄙陋拙劣;唯恐以污浊笔墨玷污了金简宝典,如同在珍珠林中混入瓦砾。忽然收到法师的来信,承蒙过分赞誉,反躬自省,更加感到惭愧。朕的序文实在不足称道,有劳法师专程致谢。”








图片



恭录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唐沙门释慧立、释彦悰撰



图片
图片


具大慈心妙吉祥  三世觉母智难量

右持利剑烦恼断  左执青莲德相彰

孔雀神狮供乘驭  毒龙猛兽伏清凉

童形五髻知权现  本是如来欢喜藏



图片





相关文章
· 悟公上人:《心经》修证简要表解
· 学佛一定要追求根本的智慧
· 呼吸和修行结合,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悟公上人之儿时回忆及念佛信心
· 法门无量誓愿学,学啥?
· 人工智能(AI)时代,要更加珍惜善知识
· 悟公上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
· 抓住佛法的精华,不被“八风”吹动了
· 昨日之我非今日之我,执着才是痛过的根源
· 这才是我们对祖先最大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