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
0
0
0
0
佛经的翻译从东汉明帝正式开始,祖师在翻译经典的时候,往往是不翻译密咒的,因为密咒是总持,翻译了就不叫总持了。所以,学佛学到后来就是靠信仰得度。
因为这个信仰得度的“信”,具足一切法,不是靠分别心得度。有的人知识水平非常高,特别会读书,也很聪明,对佛教研究多少年也未必会信佛;有的人就很简单,觉得这个说法的法师是个好人,再听一听,想一想,就愿意相信。信了,就可以得度。
尤其我们做法会的时候,念《普贤行愿品》没有用木鱼“哒哒哒”地敲。因为我们念的时候,整部经就如行云流水一般,不断地汇入诸佛菩萨的愿力大海。在法会中,敲法器或者播放一点音乐都可以的,这个时候叫音乐供养,是可以汇入普贤云供里的,至少能把我们所理解的这些元素都融在里面。我们能理解它,能驾驭它,就是增光添彩的,就是加分的;如果不能理解,我们反而会被打扰。
02
0
0
0
0
0
所以佛经只有祖师级别的才知道怎样翻译,既能符合佛的本意,又要对众生的机,才能更好地表达,让众生便于理解。所以,虽然同一部经典在不同时代都有翻译,就像《佛说无量寿经》,前后有七个版本,但是不同的祖师是有不同的承担的。
佛法是非常甚深的,弘扬佛法也是这样。所谓“法师”,以法自师,以法师人,能以法自养也不容易的,以道养道也不容易的。养道养得足够有力量了,才能养人,才能接引别人。接引的是什么?首先要有消化这个负能量的能力,世间人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要有这个功德才能干那个活的。
03
0
0
0
0
0
所以,佛法在世间是非常不容易的,能在世间传承三皈体都不容易的,三皈体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有了三皈体的基础,才有五戒的体,才有声闻缘觉的体,甚至有更广大的菩萨体性,金刚的体性,这都是从三皈体里来的。
三皈体就是解脱的,它既是基础性的,也是终极性的。没有三皈体,我们就不是佛弟子,所以要成为一个佛弟子,要修到确认自己有了三皈体,形成这个自信,这都要花很深的功夫的,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所以,大家受完三皈依,要知道还有很多事要做的。受了菩萨戒也是这样的,标准更高了,更需要大家在这种佛法的氛围里,去长养自己的法身慧命,对菩萨戒从陌生到熟悉,从概念性的理解到身心都能沐浴其中。就像旅游一样的,如果是下车拍照、上车睡觉,这个旅游没有什么质量的;如果到了哪里就安定下来,住两三天和住两三个月,质感是不同的。
Master
这个信仰得度的“信”,
具足一切法,
不是靠分别心得度。
//// End ////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