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Perfect Teaching
《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六十集(二)
圆教
(六)十乘观法
1.观不思议境
2. 真正发菩提心
3. 善巧安心止观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六十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时长:39:30
(六)十乘观法
安心止观,分为二门:一是教他,二是自行。教他又有二种:一是圣师,二是凡师。所教的人,又有二类:一信行人,二法行人。
要须听法而悟,这是信行人;要须思惟而悟,这是法行人。长劫闻法,便成信行种子;长劫坐禅,便成法行种子,法行人根利,因为他能自己观法而得开悟,信行人根钝,必须从他人处闻法方得开悟;也可说信行人根利,一闻便悟,法行人根钝,必须历法观察方得开悟;也可说各有利钝,信行人闻慧利、修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
自行也有信行、法行二类。信行人,宜修观;法行人,宜修止,然而也不一定。教信行人,用四悉檀说止观法,有八番;若信行人转为法行人,亦用四悉檀说止观法,也有八番,便成十六番。教法行人,用四悉檀说止观法,有八番;若法行人转为信行人,亦用四悉檀说止观法,也有八番,也成十六番。二个十六,便成三十二番安心。教他有三十二番安心,自行例此,也有三十二番安心,便成六十四番安心。
又闻思二慧,互相资发,信行人虽宜闻法,亦须取资于坐禅,法行人虽宜坐禅,亦须取资于闻法,就相资中,也用四悉檀说止观法,论转不转,亦有三十二番安心;教他如此,自行亦然,亦成六十四番,二个六十四,便成一百二十八番安心。再用三番止观,和一心止观乘起来,便成五百十二番安心。
《摩诃止观》中,说得很详细,能用这五百十二番安心止观,教他或自行,这才是善巧安心止观。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安心止观里,教有二种,一个是圣师,二是凡师。所教的人也有两种,一个是信行人,二个是法行人。
信行人就觉得师父讲什么都是好的,反正自己也看不懂,也不替师父担心,就享受在里面。法行人就会对着书看,有时候也会觉得哪里好像讲得不对。
所以法行人是利根的,信行人是钝根的。法行人自己打坐、自己思考就能得到答案。信行人要听人讲才能开悟。但信行人一定是钝根吗?也不一定。有时候自己盲修瞎练,还不如听一堂课,“听君一句话,胜读十年书”。信行人是能听话的人,这是最大的聪明。但法行人往往太相信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狭隘性,也没有办法体会善知识的境界,从这一点来说,法行人是钝根。
FORIQINGLIANG
一个单纯的、
干干净净的信心,
一个朴素的、
虔诚的状态,
这是学佛很重要的、
得利益很快的方法。
印光大师也说,在修行上反而要向愚夫愚妇学习。愚夫愚妇虽然不懂,但是很虔诚,而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虽然学习佛法能够很深广,但最缺乏的就是虔诚。解脱确实需要虔诚和信心的。一个单纯的、干干净净的信心,一个朴素的、虔诚的状态,这是学佛很重要的、得利益很快的方法。所以说,一个读书人跟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两个人谁先成就还真不一定呢!
就好像四川有两个和尚,想来朝拜普陀山,有一个富和尚准备好多年,有一个穷和尚那天跟富和尚说,我想去普陀山,富和尚说你怎么去啊?哪里这么简单,我都准备好几年了,还没去成呢。穷和尚说有个钵就行了。这个穷和尚说上路就上路了,过了一年回去了,他说我普陀山朝好了,天童寺、阿育王寺都去过了,慧日寺也看过了,那个富和尚还在准备呢!
所以说这就是不一定的。比如说,我们自己会看书,自己会打坐思考,这好不好?好的。所以要用它好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综合,打坐的时候要不起分别。甚至达摩祖师说,“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你能像石头一样如如不动吗?你能像石头一样不起分别吗?
所以修止法的时候,要如须弥山一样,巍然不动;修慧观的时候,要如虚空一样,湛然而无边际。止要像山一样,慧要像虚空一样。
所以我们早课的时候第一句念的是“妙湛总持不动尊”,“妙湛总持”就是慧,“不动尊”就是定,一念心性能盖万法,是不是妙湛总持?不动尊就是心性无增无减。我们就要知道来平衡自己,不要轻慢别人。
修止法的时候,
要如须弥山一样,
巍然不动;
修慧观的时候,
要如虚空一样,
湛然而无边际。
(六)十乘观法
得鸟者网之一目,而不可以一目的网得鸟,众生所修者,只是无量法门中的一个法门,而不可用一个法门去度众生。因为众生的心行,各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种心行,所以不论教他或自行,都须要明白种种法门,来善巧安心。
--- 《天台宗纲要》原文
这个比喻一目了然,“得鸟者网之一目”,实际上就那几根丝才把鸟抓住的,但不能说就凭这一目就想去网鸟。
所以说善知识是要通达的,学的人不必要通达,慢慢学,越来越通达,以后就可以做善知识。
扩展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