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修行要向愚夫愚妇学习?

2022-03-28 21:33:00 发布: 人气:4





▷ The Perfect Teaching 


图片




《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六十集(二)

圆教

(六)十乘观法

1.观不思议境

2. 真正发菩提心

3. 善巧安心止观



图片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六十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时长:39:30





(六)十乘观法


安心止观,分为二门:一是教他,二是自行。教他又有二种:一是圣师,二是凡师。所教的人,又有二类:一信行人,二法行人。

要须听法而悟,这是信行人;要须思惟而悟,这是法行人。长劫闻法,便成信行种子;长劫坐禅,便成法行种子,法行人根利,因为他能自己观法而得开悟,信行人根钝,必须从他人处闻法方得开悟;也可说信行人根利,一闻便悟,法行人根钝,必须历法观察方得开悟;也可说各有利钝,信行人闻慧利、修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

自行也有信行、法行二类。信行人,宜修观;法行人,宜修止,然而也不一定。教信行人,用四悉檀说止观法,有八番;若信行人转为法行人,亦用四悉檀说止观法,也有八番,便成十六番。教法行人,用四悉檀说止观法,有八番;若法行人转为信行人,亦用四悉檀说止观法,也有八番,也成十六番。二个十六,便成三十二番安心。教他有三十二番安心,自行例此,也有三十二番安心,便成六十四番安心。

又闻思二慧,互相资发,信行人虽宜闻法,亦须取资于坐禅,法行人虽宜坐禅,亦须取资于闻法,就相资中,也用四悉檀说止观法,论转不转,亦有三十二番安心;教他如此,自行亦然,亦成六十四番,二个六十四,便成一百二十八番安心。再用三番止观,和一心止观乘起来,便成五百十二番安心。

《摩诃止观》中,说得很详细,能用这五百十二番安心止观,教他或自行,这才是善巧安心止观。

--- 《天台宗纲要》原文




安心止观里,教有二种,一个是圣师,二是凡师。所教的人也有两种,一个是信行人,二个是法行人。


信行人就觉得师父讲什么都是好的,反正自己也看不懂,也不替师父担心,就享受在里面。法行人就会对着书看,有时候也会觉得哪里好像讲得不对。


所以法行人是利根的,信行人是钝根的。法行人自己打坐、自己思考就能得到答案。信行人要听人讲才能开悟。但信行人一定是钝根吗?也不一定。有时候自己盲修瞎练,还不如听一堂课,“听君一句话,胜读十年书”。信行人是能听话的人,这是最大的聪明。但法行人往往太相信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狭隘性,也没有办法体会善知识的境界,从这一点来说,法行人是钝根。



图片


FORIQINGLIANG


一个单纯的、

干干净净的信心,

一个朴素的、

虔诚的状态,

这是学佛很重要的、

得利益很快的方法。



印光大师也说,在修行上反而要向愚夫愚妇学习。愚夫愚妇虽然不懂,但是很虔诚,而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虽然学习佛法能够很深广,但最缺乏的就是虔诚。解脱确实需要虔诚和信心的。一个单纯的、干干净净的信心,一个朴素的、虔诚的状态,这是学佛很重要的、得利益很快的方法。所以说,一个读书人跟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两个人谁先成就还真不一定呢!


就好像四川有两个和尚,想来朝拜普陀山,有一个富和尚准备好多年,有一个穷和尚那天跟富和尚说,我想去普陀山,富和尚说你怎么去啊?哪里这么简单,我都准备好几年了,还没去成呢。穷和尚说有个钵就行了。这个穷和尚说上路就上路了,过了一年回去了,他说我普陀山朝好了,天童寺、阿育王寺都去过了,慧日寺也看过了,那个富和尚还在准备呢!


所以说这就是不一定的。比如说,我们自己会看书,自己会打坐思考,这好不好?好的。所以要用它好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综合,打坐的时候要不起分别。甚至达摩祖师说,“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你能像石头一样如如不动吗?你能像石头一样不起分别吗?


所以修止法的时候,要如须弥山一样,巍然不动;修慧观的时候,要如虚空一样,湛然而无边际。止要像山一样,慧要像虚空一样。


所以我们早课的时候第一句念的是“妙湛总持不动尊”,“妙湛总持”就是慧,“不动尊”就是定,一念心性能盖万法,是不是妙湛总持?不动尊就是心性无增无减。我们就要知道来平衡自己,不要轻慢别人。



修止法的时候,

要如须弥山一样,

巍然不动;

修慧观的时候,

要如虚空一样,

湛然而无边际。


图片


(六)十乘观法


得鸟者网之一目,而不可以一目的网得鸟,众生所修者,只是无量法门中的一个法门,而不可用一个法门去度众生。因为众生的心行,各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种心行,所以不论教他或自行,都须要明白种种法门,来善巧安心。

--- 《天台宗纲要》原文




这个比喻一目了然,“得鸟者网之一目”,实际上就那几根丝才把鸟抓住的,但不能说就凭这一目就想去网鸟。


所以说善知识是要通达的,学的人不必要通达,慢慢学,越来越通达,以后就可以做善知识。




扩展学习资料


向上滑动阅览


夫心地难安违苦顺乐。今随其所愿逐而安之。譬如养生或饮或食。适身立命。养法身亦尔。以止为饮以观为食。药法亦两。或丸或散。以除冷热。治无明病以止为丸以观为散。如阴阳法。阳则风日。阴则云雨。雨多则烂。日多则焦。阴如定阳如慧。慧定偏者皆不见佛性。八番调和贵在得意。一种禅师不许作观。唯专用止。引偈云。思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是道。有思终不睹。又一禅师不许作止。专在于观。引偈云。止止徒自止。昏闇无所以。止止即是道。观观得会理。两师各从一门而入。以己益教他。学者则不见意。一向服乳浆犹难得况复醍醐。若一向作解者。佛何故种种说耶。天不常晴医不专散食不恒饭。世间尚不尔况出世耶。今随根随病回转自行化他有六十四。若就三番止观。则三百八十四。又一心止观复有六十四。合五百一十二。三悉檀是世间安心。世医所治差已复生。一悉檀是出世安心。如来所治毕竟不发世出世法互相成显。若离三谛无安心处。若离止观无安心法。若心安于谛一句即足。如其不安巧用方便令心得安。一目之罗不能得鸟。得鸟者罗之一目耳。众生心行各各不同。或多人同一心行。或一人多种心行。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如为多人一人亦然。须广施法网之目。捕心行之鸟耳。


--《摩诃止观》卷五

智者大师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天台宗纲要》讲记合集 {精美版}
· 修行要发誓愿力——《灵峰宗论·示元白》 第三课
· 如果有善根,当你读到他们的文字,都会有这种生命的同感与震撼
· 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纪念日 〡他,是阿弥陀佛在人间的化现
· 降服的,都是内心世界的投射
· 那实际上是一个妄念 ... ...
· 想克服昏沉,先从哪里突破?
· 这个春天,播种下福报的种子
· 善巧,从大悲心里来
· 佛陀的涅槃是为了什么
· 这是一份来自圣地,特殊的加持【中英意语】
· 圆瑛大师:戒杀放生,是学佛之行
· 拥有真正的三皈体
· 石佛之缘:中国早期石雕造像欣赏之一
· 在无常世界里,拥有一座安全岛
· 只有对三宝了解得很清楚了,才能紧紧地依靠
· 不离依止
· 【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悟道法师净土精要】为什么在极乐世界成佛也易
· “ 一览众山小”的生命体验 【中俄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