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之缘:中国早期石雕造像欣赏之一

2022-03-27 00:00: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中国早期石雕造像欣赏


图片


我国的石雕造像主要以佛教为主,也有少量道教造像。原供奉于寺院、石窟等宗教道场,现散落于各地。公元1世纪,在古希腊雕塑艺术影响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现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中国的佛造像艺术是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将佛教高深的哲理转化为艺术形象,不断吸收、融入中国之文化艺术,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内涵、鲜明时代风格与不同地区特色的中国佛造像艺术体系。


图片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江苏南京栖霞山石窟等大批石窟寺被开凿。受大型石窟造像的影响,石雕佛教造像成为佛教造像的主流,其中山东青州、山西太原天龙山和河北定州曲阳的石雕佛教造像完全脱离了对印度式佛教造像的模仿,创造出全新的中国式佛教造像。


图片


北魏中晚期才逐渐在山东确立了稳固的统治,于是山东地区虽早有胡族统治亦尊崇佛教之记载,也是在北魏统治山东半岛之后,佛教才得以广泛而全面地深入民众的生活,造像数量亦迅速增加,尤其单体石雕佛像、菩萨造像更为突出。与此同时,随着北魏版图的不断扩大,亦使得汉白玉这种材质的使用地区更加广泛,进入北齐之后,更是在定州、邺城等地大量使用汉白玉作为造像材料。

图片

石雕造像是一种迷人的艺术,那些形神兼具的佛与菩萨的形象,仿佛亿万年前就藏在山石之中,直到有一天被凿去遮蔽才显露于世间。




图片



图片

故宫藏北魏石造像碑


造像碑中间是释迦牟尼佛,身披袈裟,右手施无畏印,表示使众生心中无所畏惧,左手施与愿印,表示能够满足众生所祈求的愿望。两侧的胁侍菩萨站在莲台之上,披帛在身前穿璧交叉。背光上线刻佛的圆形头光,内层是莲瓣,外层莲叶缠绕,最外层是火焰。佛碑两侧及背面为信众礼佛。佛与菩萨的脸上都露出淡淡的微笑,使人心生祥和与平静。



图片



图片

北魏石雕 思维菩萨像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


这尊来自中国的思维菩萨石雕坐像,是1500年前(六世纪初)北魏造像之精品。菩萨磨光发髻高隆,大耳垂肩,脸部略长,眼部略凹,鼻挺唇厚,清秀俊美。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身体略向前倾,头部略偏向右侧,右手上举作思维状,呈游戏姿坐于方台之上。衣纹稠叠整齐,呈扇形均铺在坐台之上。


整尊造像做工细腻,像身由于长期抚摸,形成一层包浆,浑身透析出金属质地光泽。从面部及衣纹尚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之痕迹,具有典型的北魏迁都洛阳初期造像特征。从这尊造像的背面可以看到石灰岩被断裂的痕迹,从中可知此像不是一件独立的圆雕作品,而是依附山岩为背景的浮雕像,被硬生生的从山岩中分离。博物馆未说明此像出自中国何地,何时流落至美国,在遗憾之余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图片



图片


在山东省博物馆,有这样一尊历尽了千回百转才得以呈现在世人眼前的珍贵的镇馆之宝——东魏蝉冠菩萨像。


蝉冠菩萨像出土于滨州市博兴县著名的龙华寺遗址,高120.5厘米,雕刻有巨大圆形头光。菩萨衣着得体,戴高冠、披帛带、着长裙;装饰也十分华丽,佩项链、嵌宝珠。菩萨像身躯修长,衣服略薄而贴体,衣褶密而不厚,整体呈现受北魏晚期影响的东魏造型,并有北齐薄衣透体的造像新风,距今约1500年。



图片



图片

弄女等造弥勒像东魏  

武定五年(547年) 

邺城北吴庄出土


背屏式三菩萨造像,白石质,通体贴金彩绘。弥勒菩萨头戴高冠,面相方圆,窄眉细目,直鼻小嘴。双手分结手印,交脚而坐,胁侍菩萨手中持物站于两侧莲台上。舟形背屏边缘雕刻三身对称飞天,顶部雕刻佛塔。方形基座正面雕刻童子托香炉、弟子、供养人与力士,左右两侧面雕刻四身神王像,背面雕刻象神王、珠神王及造像题记。背屏背面雕刻“白马舐足”场景,其中太子半跏趺坐于筌蹄上,身姿右倾,作思惟状。前方的白马曲腿引颈吻向太子左足,仆人侍立于一侧。



图片



图片

王元景造弥勒像东魏 

武定四年(546年)

邺城出土


王元景造弥勒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背屏式造像,中央主尊为高肉髻,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主尊莲座两侧形成龙吐嘉莲形式。背屏中心雕刻缠枝纹圆形头光,边缘有三身对称飞天,顶部中心为佛塔。背面刻有“白马舐足”场景。

此“白马舐足”场景,为太子半跏趺坐于树下,侍从掩面、流露出不舍之情,白马引颈舐足。邺城地区东魏造像的背屏、台座等处雕刻有“白马舐足”的场景,是邺城佛造像极具特点的画面。



图片



图片

东魏贴金彩绘石雕左胁侍菩萨半躯残像


1996年青州市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残高36厘米,高浮雕,石灰石质。为一铺三身背屏式造像的左胁侍菩萨,面含微笑,丹凤眼。额前长发梳成五个圆形,脑后长发分成两条发辫沿双肩垂至上臂,并在双肩部各饰一圆形物。颈佩贴金项圈,饰复杂的璎珞,身着天衣,饰双层浮雕莲花的头光。



图片



图片


1996年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石灰石质,高浮雕一铺三身像。通高310厘米,最薄处仅4厘米,最厚处达40厘米,是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中最大的一件。


图片


主尊佛面相方圆丰满,螺发高髻,上施宝蓝色。面部残留贴金,杏眼长目,表情温和。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上饰彩绘的田相,胸前露出结带。饰头光和身光。

右胁侍菩萨上身残。左胁侍头戴宝冠,身着天衣,佩项圈,腹部饰蝴蝶状饰物。

三尊像背部连接莲瓣状背屏。背屏下部主尊两侧是高浮雕彩绘的双龙,口衔莲花、莲叶、莲蕾形成基座,托起二胁侍。背屏上部正中为一单层侧面塔,饰山花、蕉叶。塔两侧环绕飞天八身,四身托塔、二身舞蹈,二身分执排箫和钹。



图片



图片

佛三尊像

东魏

上海震旦博物馆藏


“三尊”是佛教造像中组合安置佛像的一种形式。虽然大乘佛教认为,各佛皆有大量菩萨胁侍以便度化众生,但造像时通常只在佛陀左右设置两胁侍菩萨以为表率。 

这铺佛三尊像由中间主尊佛像与两旁胁侍菩萨组合而成,二者借由身后背屏连为一体,除佛像双手、背屏及台座有所残缺外,其余各处均保存较为完整,局部仍可见残留彩绘痕迹。 


图片


主尊佛像比例略大,肉髻高耸,螺发密布,面形长圆,杏目秀鼻,内着僧袛支,外覆袈裟,衣纹以直平阶梯形式表现,衣摆层叠垂坠,衣裾外扬。左右胁侍菩萨顶戴华冠,肩披帔帛,胸挂璎珞,身姿挺立。主尊佛像身侧各雕有一韵动矫健祥龙,莲茎、莲叶、莲蓬自龙口而出,莲蓬顺势弯折化作两胁侍菩萨足下莲台,设计颇具巧思。此佛三尊像贴金,以应佛与菩萨三十二相之“金色身相”,并以多种名贵色料为佛像庄身,敷彩艳丽。

图片

三尊皆含笑意,尤以右尊菩萨开口微笑更显亲和,其头饰螺发、“褒衣博带、秀骨清像”造型与衣纹表现为东魏时青州造像典型特征。此外,佛像手肘处均见有钻孔,可能是受石材厚度限制,突出佛体造型的双手需靠外接,而由手肘处钻孔推测,佛手应是以短铁条分插入手肘部钻孔处,衔接后或再采灌锡等法密封加固。



图片



图片

六世纪东魏

1930年洛阳白马寺出土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收藏


这是一件罕见的东魏时期的圆雕佛像,弥足珍贵。1903年春天,日本画家兼业余考古学者早崎粳吉和冈仓觉三曾造访中国洛阳附近的白马寺,亲眼目睹中国人在寺中挖出此菩萨坐像。他们屡次想购买这件雕像未果,但不久此雕像便在白马寺神秘消失。在冈仓去世前此坐像出现于巴黎。1913年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在纽约购入此像。


图片


这件华丽的雕刻是从中国流失的早期石雕中的最大作品之一,近似龙门石窟的雕刻。菩萨的头冠雕刻的繁复华丽,面庞方正饱满,面露微笑、神情慈悲安详。衣褶流畅而有柔和之感。此像的背后也有雕刻,很显然这件作品原先并非刻在石窟的牆上,而是一个独立个体,一件真正的圆雕作品,它的出现表明古代中国的石雕技术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



图片



图片

陈迴党等造释迦牟尼佛教石碑

西魏大统六年 公元540年

上海博物馆藏


碑额部残缺。中上部为佛龛,所造主尊高发髻,丰颐,嘴含笑意,身着袈裟,衣裙下摆层层波褶覆盖佛座。


图片


二旁各有一弟子及一胁侍菩萨。佛座下左右各刻一张口吐舌之护法狮,具威猛状;中置二力士,手托佛座,侧蹲其下。龛楣线刻双龙,刀法细劲精美;龛之两侧各凿三小龛,上下排列,内有坐佛一尊;碑之左侧亦有上下三个佛龛,其内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


图片


此类小龛和佛像,相对于主龛大像只不过是一种衬托或点缀,但制作者依然运用其娴熟的刀法,一丝不苟地刻画出其各个细部,且以细刻、浮雕等不同技法,完善每尊佛像的造型和容貌,使整个布局犹如石窟寺洞窟造像的一个缩影。在碑的下部刻有长篇铭文。铭文字体规整清秀。





图片
图片

珍惜因缘,展现生命美好的那一面

图片

值得了解的佛教雕塑艺术简史

图片

一键知晓中国各时期佛像特点

图片

大美山西彩塑巡礼(唐、宋、辽、金、元)之一

图片

大美山西彩塑巡礼(唐、宋、辽、金、元)之二

图片

虎虎有生气 · 事事都如意|新年祝福原创表情包提前领取吧!

图片

大乘佛教的精华在哪里?

图片

他把功德藏在了名字里

图片

佛陀成道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图片

2022春节贺岁片温暖献映|《都挺好》

图片

收藏丨2022年诸佛菩萨圣诞吉日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只有对三宝了解得很清楚了,才能紧紧地依靠
· 不离依止
· 【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悟道法师净土精要】为什么在极乐世界成佛也易
· “ 一览众山小”的生命体验 【中俄双语】
· 太虚大师:佛是觉悟的人
· 珍惜因缘,展现生命美好的那一面
· 《天台宗纲要》讲记合集 {精美版}
· 了解正确的闻法方式,将终身受用不尽
· 佛都愿意带我们,我们还拒绝吗?
· 春已归,多放生
· 藏 通 别 圆是整个佛教的教义体系
· 智炬传承 ——纪念悟公上人百岁诞辰净友法师开示
· 即便如此 ,你是否依然百折不挠 【文化释说 • 5.2下 • 英文有声书连载】
· 伽蓝是什么意思?
· 如何修习正定聚?
·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 【观音菩萨圣诞月】 云端诵《心经》共修 | 为国祈泰和 愿正觉的光明遍满世界
· 菩萨以此为座
· 生命无常,珍惜我们遇到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