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实际上是一个妄念 ... ...

2022-03-28 00:01: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请点击以上图片观看精彩视频

(时长:31:06分钟)

《灵峰宗论·示元白》 第三集


图片




图片
图片

蕅益大师

图片
图片

“欲返本源”,这个本源实际上就是指的我们每个人的佛性,在这里面蕅益大师也说“殊非容易”,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果能”实际上是指如果能够念念观察世间的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觉了我们所依止的生命流转的本来状态实际上是苦的。为什么是苦的?比如我们现在眼睛看到的色法,色法不属于你,你也不属于色法。


请问你喝咖啡时,咖啡属于你吗?那实际上是一个妄念,刹那刹那都在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当中。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实际上是贯穿了我们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甚至色、受、想、行、识五蕴。

图片

你不仅不能拥有外在的东西,所谓的你自我觉得的这个“我”,都是苦、空、无常、无我、不净的。“我”只是一个幻觉,我们被这个幻觉的习气牢牢地控制住。所以也可以把它称为是魔爪,刚才我们看了佛降魔成道,这个魔怎么降?实际上就是内心世界的投射,当佛陀从内心里把它连根拔除的时候,外在的投射就是什么?就好像那个傀儡,就好像皮影戏的那根线一样。当你把这根线断了,它就瘫软在那里了,不会动了。


降服内魔


图片

所以,纵使天魔集结了众生的共业,包围向佛的时候,它也是要借助佛陀内在的魔性,才能起作用。那三位魔女难道是佛陀内心的投射吗?不是,这是外在的。这外在三位魔女是什么?她们也是自成生命的,但她们不知道这个生命是虚幻的,她们认为有一个“我”。


实际上,这三个魔女也是他化自在天的天女(他化自在天是六欲天里最高的天,这里的天人比四天王天、比帝释天、夜摩天的天人都要美),天女的那种福报真的叫摄人魂魄。为什么天人死后会下地狱?因为天人有这种摄受力,他能够把所有的福报都享尽、榨干。

图片

一位发了菩提心的大菩萨又不一样,他走到哪里就像旋风一样,不论你对他有没有信心,因为他自身所具足的功德力让人见而不堕落,一见就会令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就是他的功德力。虽然你跟他既没有良友关系、也没有血缘关系,但他的生命力就会对你产生极大的不可思议的影响。

图片

纵使魔女来,但佛陀内在魔已经断掉了,祂的智慧已经照见内在是空了,外在再强大的力量对祂就没有作用力了。这个作用力靠的是什么?外魔要靠内魔去呼应才能起作用。“因缘”要有这个缘、有那个因。比如今天这一场火“哗”烧过来,是易燃物就会被烧着;若不是易燃物,火过了,它还是在那里。


魔力来的时候就看你心里有没有魔?倘若你心里有魔,你就跟它共鸣了,你就享受在其中,或者是痛苦在其中。我们如果觉醒了,何妨万物常围绕。如果我自己的心是自在的,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它的苦、空、无常、不净,我们就不会贪执,我们就会自我清理。



誓求

出离三界


图片

所以这个世间的相,“下从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从三恶道的地狱,一直到六欲天、色界天,乃至到无色界天,“总非究竟安宁地”


娑婆世界的每个人都有危机感,这也是一种苦。当你的频道换到佛性的状态,往生到佛国,那是无尽的快乐,在那里连苦的名字都没有。娑婆世界哪里有快乐?所有的快乐都叫坏苦,快乐不可保、不常保。苦是什么?逼迫性。所以“总非究竟安宁地”


如果在这样的三界,我们还不誓求出离,三界中流转“有甚了期”!这种自然流转会“啪”地停下来吗?不会的。你是被动的,在这个被动里面,你要是有自我反应,然后又会造业。为什么会有贪嗔痴?贪嗔痴都是对苦的反应。贪更多的钱、更高的地位,实际上都是对不安全感的反应;嗔就是自我保护。我们要想提升自己,要想从轮回的这个幻象、这种业障里爬出来,要想认识自己的佛性,这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

图片

“誓求”,为了这个誓求要每天跪下来燃香、磕头,提醒自己。“倘不誓求出要,三界流转,有甚了期?”你不了,“生不知来处,死也不知去处,茫茫苦海,言之痛心!”有时候老一辈的师父们也会看谁是再来人,一个大乘菩萨根性的人,他众生同体的心会特别强,几乎描写所有大善知识都有这个共相,不忍视其死。孟子都说君子“乐其生而恶其死”,喜欢看到它快乐地成长,所以君子远庖厨。


有优良品格的一个君子,他不忍心看到杀生的地方,不忍心看到那些生命在锅里煮——君子远庖厨。(齐桓晋文之事——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所以我们看到这个,言之痛心,讲到这个我也痛心,所以我相信他老人家也是讲到众生的苦、讲到轮回真实的痛心,不仅是一个形容词。所以这也是出家人要度众生,还要想尽办法关心社会、关心众生的原因。



生死心切


图片

“岂容为生死心不切?”人就在生死中,但对生死的问题还不痛切,这简直太麻木了。“既生死心切,视世间一切事,哪件出得生死?哪件稍有真实?便痛发省悟,向千缠万绕中,努力一踊。直得杀父淫母他家活计,将无始恩爱眼前活计,尽情割断。如悉达初出家即誓云: ‘设骸骨枯腐,不尽生老病死之源,终不返还。’如此志气,方不被一切业境夺去,方名具大刚骨。”

 

这一段主要就是解释什么叫“具大刚骨”。前面那一段是解释什么是“真为生死”。前面那一段字数也不多,但是我们印光大师特别赞叹蕅益大师写的《弥陀要解》。他老人家的文字,字字金刚语。

 

“而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印光大师(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若欲利人,弥陀要解,可谓一字一珠。”——印光大师(续编卷上与魏梅荪居士书十六之十五) 

图片

“良由众生心性虽与佛等”这一段就讲“真为生死”,下面这一段“既生死心切”,这一段就是“方名具大刚骨”。这个方名具大刚骨,即是你的目标既然定了,要出生死,我们这一条路走下去,就不要被干扰到。他老人家这里面举了最重要的,佛陀出家的时候发誓:“设骸骨枯腐,不尽生老病死之源,终不返还。”佛陀越城出家的时候发了这个愿,当佛坐菩提道场也发了一个愿:若不了生死,不起此座。最后成道前就是这个愿。


魔是怎么被引来的?就是佛发了这个愿,魔宫震动了,魔叫祂,“你起座、起座,你不是说不了生死就不起此座吗?我把这个世界所有的财富都给你,你起来吧;然后我把所有世间的权力都给你,这个世界让你统治,起来吧。”一个接一个,先是利诱,后面就是威逼——说再不起来让你粉身碎骨!

图片

那我们自己呢?我们出家了,我们看到佛陀是怎样护念我们的?最爱的人被人杀了,都不起报复心。所以实际上这个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把这个都想明白了,其他的也不会再动摇你了。蕅益大师这里为什么句句是钢锥,直刺我们。什么叫具大刚骨?就是这些也都属于“他家活计,将无始恩爱眼前活计,尽情割断。”所以他这里举了佛陀的这句话,“如此志气,方不被一切业境夺去,方名具大刚骨。”当你面对此种境界,也不会被打扰,那你这第二点具足了。



《灵峰宗论·示元白》


既离爱网,专求出要,必应甄别邪正,洞明权实,了悟顿渐。若不遇真师匠,唯应读诵大乘,深求至理。不依文解义,不离经穿凿。法法会归自己,处处体认心性。自于真宗,渐堪趋入。倘遇明师良友,不问圣凡,但具正见,知如来秘密藏者,即可依之人。放下身心,不惜体面,不辞劳苦,不畏饥寒,乃至不吝身命,毕生服役,咨禀法要。自然福至心灵,感应交彻。如螟蛉克肖,时雨化生。以得亲近善知识故,则能亲近最上妙乘。以得习学上乘法故,则能出生广大圆满智慧。切莫高推圣境,自处凡愚。恋刹那幻境,忘旷劫远猷。自暴自弃,非才之罪也。



了悟顿渐


图片

既然有要了生死的心,而且这么勇猛,不为所动,这个目标不被任何东西所打岔。“既离爱网,专求出要,必应甄别邪正,洞明权实”,要修行,理路要正,理不能邪,“洞明权实”,什么是方便的,什么是究竟的,你要知道;“了悟顿渐”,什么名渐修、什么属于顿悟,你都要知道。

 

“若不遇真师匠”,请问要遇到真师匠容易吗?大善知识容易遇到吗?不容易。所以不仅现在是不易遇明师,古代明朝、宋朝乃至更久远的时代都是这样。所以憨山大师也说“出家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当蕅益大师看到憨山大师的书,心里面就很难过,他说:我怎么遇不到这样的人,我只能看到他的书!

图片

所以他这里说“若不遇真师匠”,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唯应读诵大乘,深求至理。不依文解义,不离经穿凿。”既不要在文字表面的意思上,要去深刻地体悟它的真实义;同时又不要离开经,自己瞎琢磨,要“法法会归自己”,佛说一切法不离一切心,“处处体认心性。自于真宗,渐堪趋入。”今天我们能够坐在一起,这么清净地在法上增上,让我们的法身慧命成长。如果你自己读大乘经典,请问大乘经典会不会陪伴你成长?也会的。只要你不要瞎想,你就老实地读。



正见

  是什么?


图片

大乘经典有大乘经典的气场、大乘气象,大乘经就是佛的菩提心。小乘经是佛讲的让我们怎样出离的方法,那还是指导性、技术性比较强。大乘是一种方向,是佛的菩提心摄的愿力。大乘经典,就是佛的菩提心的状态、佛的内在本地风光的状态,属于那种遍现一切、遍知一切的状态。所以当我们读大乘经典,实际上我们就在佛光之中了。


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也越来越明了这个理,这时“倘遇明师良友,不问圣凡,但具正见”,这个很重要!他是不是证得阿罗汉了?他是不是怎么了?因为你也不知道,所以你不要对他人贴标签,“但具正见”。我们如果在寺院能够生活十年,以后出去你自然就会知道什么人有正见。所以大家要慢慢地长养,你会发现在这里两年、三年,你就改变了、进步了,但是还需继续进步。

图片

这个正见是什么呢?“知如来秘密藏者”,如来秘密藏是什么?法身见。实际上禅宗悟到的就是法身见,因为法身理是不需要你去造的,法身理只要悟得就行了;悟得法身理,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因为那个性即是佛,这个秘密如来藏法身是真实佛,就是《金刚经》里所讲的那个金刚智慧。

 

如果他懂得这个的,“即可依之人”,这样子的人就是你可依止的。



善知识是

大因缘


图片

如果遇到这样子的人,你依止后应当怎么样?你看下面就是具弟子相:“放下身心,不惜体面,不辞劳苦,不畏饥寒,乃至不吝生命,毕生服役,咨禀法要。”既读了大乘经典了,为什么还要这样呢?因为讲到底了,你读大乘经典的时候还是属于逻辑、还是思维、还是属于我们的分别识的状态,还是属于渐修的状态。但是关键一点,我们也想现见法身,现证如来藏,这叫什么?叫“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可思议。


既然不可思议,这就要靠什么?靠善知识这种大因缘,不可少这个大因缘。所以也是借助善知识的对境,来消我们身心的业障。当你能放下身心,就消了身心的业障;当你不惜体面,不辞劳苦、不畏饥寒,就消了心理上虚荣的这种深层的、更细微的业障。我读到这里时,好像眼里就显现有位尊者一样,他叫“毕生服役”,毕生就是指不是自己打小如意算盘,不是利用师父,而是把我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这里面去。


在这个过程当中“咨禀法要”,如同我们各个寺院,都在闻法。除了师父超时空地护念,实际上也是要求大家要闻法。所以就“自然福至心灵,感应交彻。如螟蛉克肖,时雨化生。”就好像那个蛹变蝴蝶了,长出翅膀飞起来了。

图片

“以得亲近善知识故,则能亲近最上妙乘。”大家可以体验,大家跟师公结缘了,他老人家已经是佛教界公认的得道高僧。


切莫

妄自菲薄


图片

所以前面“以得习学上乘法故,则能出生广大圆满智慧。切莫高推圣境”,别说那是佛菩萨的事,“自处凡愚”,倘若自己没有担当,蜷缩在、贪恋在、自居在这种我是凡夫、我是愚痴人的刹那幻境里。

图片

“忘旷劫远猷。自暴自弃,非才之罪。”是指我认为我没有那种才华,自暴自弃。人人都具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只要把自己打扫干净,本来面目都会现前的。而且这只能靠你努力,你若不努力,佛也帮不了你;你努力了,大善知识是大因缘,是你的助缘;但你若不努力,即使这个大因缘现前也没用。



图片
图片

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图片

在无常世界里,拥有一座安全岛

图片

我们一起,分担这份恐惧和孤独

图片

行而不辍,终会聚沙成塔

图片

你记下的思想火花,铺就了这条菩提之路

图片

【清凉福城】珍惜这样的因缘

图片

【中意双语珍藏版】公益短片《生机》:餐桌上的年年有“鱼”

图片

清凉悟语:善良有始,而无终

图片

五台大雪之下,愿你也能成为一座宝塔

图片

为什么通过鼻子,可以看到一个人心灵的状态?

图片

一个修行好的人,他的身体会怎样?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善巧,从大悲心里来
· 佛陀的涅槃是为了什么
· 这是一份来自圣地,特殊的加持【中英意语】
· 圆瑛大师:戒杀放生,是学佛之行
· 拥有真正的三皈体
· 石佛之缘:中国早期石雕造像欣赏之一
· 在无常世界里,拥有一座安全岛
· 只有对三宝了解得很清楚了,才能紧紧地依靠
· 不离依止
· 【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悟道法师净土精要】为什么在极乐世界成佛也易
· “ 一览众山小”的生命体验 【中俄双语】
· 太虚大师:佛是觉悟的人
· 珍惜因缘,展现生命美好的那一面
· 《天台宗纲要》讲记合集 {精美版}
· 了解正确的闻法方式,将终身受用不尽
· 佛都愿意带我们,我们还拒绝吗?
· 春已归,多放生
· 藏 通 别 圆是整个佛教的教义体系
· 智炬传承 ——纪念悟公上人百岁诞辰净友法师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