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清净的妙法堂
大家晚上汇聚在妙法堂里听闻着佛法,外面下了一天雨了。沿着屋檐淌下的雨水就像珠帘一般晶莹剔透,我们这里犹如水晶宫殿一般。
外在环境的清静,能帮助我们断除心灵的杂染,让我们的身心有一个深入学习佛法的助道因缘。所以我们在这清净的道场,跟随着佛陀一起畅游宇宙。
02·菩萨的位次
在这个圣位当中,从初地到七地,还称为有学位;从八地到十地才称为无学位。
· 菩萨的十地位次
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我们学习的《天台宗纲要》的藏、通、别、圆当中,藏教的智慧就可以产生声闻、缘觉,就有出三界的圣人了;通教就有大乘菩萨了;别教就是菩萨中的果位了。
03·于无上道生希求心
佛陀就劝这些阿罗汉们要更加增上,要于无上佛道生希求心。迦叶尊者反而说“我于无上道,已经不生希求之心了”,这个时候佛陀马上补充说,那你是可以了。为什么呢?实际上对于一个阿罗汉来说,他已经安住于无学位了。
上座部讲的菩萨位次、菩萨的修法,还没有到无学位。比如第七地菩萨,就是到了远行地菩萨的位次了,他的神通力用跟藏教的声闻缘觉里面的阿罗汉,在某种方面上才对应了。
根据《佛说阿弥陀经》所讲,极乐世界有多少阿罗汉?数量很多很多;菩萨有多少呢?是不可称计的。因此,极乐世界也是有声闻、缘觉和菩萨的,所以上座部重点就认为,证得阿罗汉果就达到无学位了。
04·策励度生之愿
我们如果只看经典,有时候是理解不了经典里所描述的境界的,所以祖师就总结出来让我们去比较,这样我们才会找到一种规律。佛陀说菩萨要发四弘誓愿,但是佛陀又在很多经典里面讲到无愿门、无求门,不希求无上道。这个怎么理解呢?
对于小乘来说,要令驰走的心停下来,但是当生起真正的智慧心之后,又要发大乘心策励自己去广度众生。也就是说,自己生死未了的时候,佛陀说先令这妄心停下来,不要打那么多的妄想。但是当他真正的己事已办,已经得到佛法利益的时候,佛陀又要策励他广发度生之愿,不要自己独自享受法的利乐。
05·佛陀讲法也是有前提的
中国儒家也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是当我们自己还有很多过患的时候,要先把自己净化好。否则的话,出去跟众生结缘,众生也被我们染污了。这就是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佛陀一边要让我们无求无愿,一边又要我们发四弘誓愿,实际上前提是不同的。
我们学习别教的部分,就像坐着宇宙飞船跟三界外的菩萨一起去旅游,听听他们聊天,看看三界外的菩萨是什么智慧。但是往往我们听不懂,听不懂是正常的,我们念一遍也是好的,总算心中有了一个概念吧。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