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缘的六种呈现
六所缘、
六门、六门心路
六识、六依处、
心识的作用
阿毗达摩
昨天我们把名业处的一些基本知识做了个粗粗的介绍,以便对这些名相有个大致的概念。讲到了“六个六”,介绍了什么是心识。
有几个重要的点再强调一下。
心识的作用纯粹是识知目标的活动,这其中并没有一个“我”在里面。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是有思想的,是有看法的,别人对你的思想和看法是不能批评的,如果批评你会很难受。学了阿毗达摩你会发现,这些想法和看法都是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场合,心以某种方式识知目标,留下了想蕴标记,后面的心再取这些标记做为识知新目标的依据而已,并没有一个恒常的你在操纵你的认知行为。
依处和门的概念要分清楚。依处都是色法,而“门”有一个是名法。所谓“依处”就是指依靠它,心识才能生起来,六识生起所需要依靠的物质基础就是六依处。而六门看起来似乎跟六依处一样的,但其实它们有不同之处。六门是指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和意门。眼、耳、鼻、舌、身五门是五净色,都是色法,但意门是名法。意识是从有分出起的,有时候意门也会用“有分”来替代。为什么?因为从结生心开始一直到死亡,心出现的整个生命期间,在没有六门心路生起的时候,心都是处于有分流之中。所有的心路都是从有分转起的,所以有分也称之为意门。
所缘
五净色是五识的依处,同时也是五识识知目标对应的门,也是五门心路生起的门。打个比方,处是具体位置,门是指透由这个位置来让各个路心进出的。比如眼门心路过程是在过去有分刹那,色所缘出现并撞击了有分和眼净色,由此出现有分波动、有分断、五门转向,随后生起一个眼识,一直到这条眼门心路过程完整地结束。每个心识知的目标都是这个色所缘,因此说这一条心路都是透由眼门而生起的。
那么眼门心路的路心是不是都在眼处生起来的?显然不是,在眼处生起来的只有眼识一个心识,其它的五门转向、领受、推度、确定、七个速行心、两个彼所缘都是在心所依处——心色这个地方生起来的,它们的依处是心所依处色。但是所有这些心都是透由眼门而生起来的。因为通过眼门而识知了色所缘,进而所有的路心又都以这个色所缘为目标。
门是管道,六门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识知所缘的通道。依处是心识产生起所依靠的物质基础,包括了五净色和心所依处色。
眼耳鼻舌身意六门和六处,如果是一一对应的话, “意门”是指有分,“意处”是指89种心,不是指“心所依处”。“心所依处”是扣除双五识和四种无色界果报心共75心的物质基础。
六依处、六门、六识、六门心路过程、六所缘、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就是常说的“六个六”。六所缘就是六门或者六识所能识知的目标所缘。眼识观察色所缘,耳识观察声所缘,鼻识观察香所缘,舌识观察味所缘,身识感知地火风的触所缘,而意识可以识知一切的所缘,包括色法、名法、概念法,以及涅槃。
色法即五净色、十六微细色加七境色,合起来就是28色。名法即心和心所,包括89种心、52种心所。我们平常大部分时候的认知都是概念。
概念法在我们中文语境中,过去翻译成“施设”或者“假名”。概念法在究竟意义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它可以作为究竟法的影像而被人们所识知。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和合之身,从究竟法来讲是“色、受、想、行、识” 五蕴的组合。而当我们说“这个人”、“这个男人”、“这个女人”的时候,这些概念本身并不存在。但因为它是五蕴的组合,所以说是五蕴的影像被人识知。为什么看上去总是有这样一个男人、这样一个女人?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五蕴聚合起来的呈现,是尚未破除密集时的一种影像、一种状态。
概念分两种:意义的概念和名字的概念。
意义的概念,按《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里所介绍的,是指通过概念所表达的意义。
名字的概念,是指表达意思的名字或者名称。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具有男性生理特征的人,我们把他称为男人。那么有男性身体特征的人是男人,这个具体的、五蕴和合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代表的含义就是意义概念。因为它表达了某一种组合意义,这个组合意义就是“有一个有男性特征的人,他是男人。”从概念上来讲,可以帮助我们认知和理解这个就是男人。而“男人”这个名称,当成一个名词来看的时候,它就是个名字概念。
六种所缘是指五所缘(七境色)加法所缘。色、声、香、味、触七境色组成的五所缘,分别由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识知;而五所缘和法所缘都可以被意门识知。法所缘有六种,即所有的心法、心所法、涅槃、概念、五净色、16微细色。
摘录自上座部古源尊者讲解《阿毗达摩》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