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如是大福田

2020-09-23 21:30: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佛典故事连载系列之

《如是大福田》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一天,波斯匿王前往精舍请示佛陀:「世尊,应当布捨给何种人呢?」佛陀回答:「随大王所愿来布施。」波斯匿王又问:「那应该布施何处,才能得到殊胜的果报呢?」


     佛陀告诉大王:「您第一个问题是问:『要布施给何种人?』又问:『应布施何处,可以获得殊胜的果报?』这两个问题不是互相抵触吗?换我来问大王,请大王回答我。大王!譬如国家面临战争,集合所有的战士,当中有一位从东方来的婆罗门之子,年少而幼稚,长相端正却柔弱,肤白髮黑,没有习过武艺,也没学过战术,心中怀著恐惧且怯弱,不能保护自己,尤其敌人在前时,还不忍心攻击对方,大王觉得这样的战士可以封赏他吗?」大王回答:「当然不会封赏他。」



图片
图片



     佛陀听到大王的回答后,又继续问说:「如果有刹利(王种)的童子从南方来,鞞舍(商贾之族)的童子从西方来,首陀罗(奴隶)的童子从北方来,和东方的婆罗门之子一样都没有技术,大王会封赏他们吗?」大王回答:「当然都不会封赏。」佛陀又继续问:「如果这个国家集合士兵,准备开战,这时有一位婆罗门童子从东方来,年纪轻且相貌端正,肤白髮黑,学习种种武艺,精通各种战术,勇健无畏,纵使面临苦战,依旧不退却;且能够冷静应对,运用武器杀敌,破除对方战术,打败敌人。这样的战士,大王您会重赏他吗?」大王肯定地回答:「当然,世尊!」


     佛陀接著再问:「那如果刹利的童子从南方来,鞞舍的童子从西方来,首陀罗的童子从北方来,皆年少端正,擅长各种武艺和战术,且都勇健威猛,即使面临苦战都不退却,就如同东方的婆罗门之子。对于这些战士,大王会封赏吗?」大王回答:「能有这样的战士为国付出,当然是重赏!」



图片



     佛陀开示说:「大王!这些沙门、婆罗门就是在远离五支、成就五支的当中,建立自己的功德福报,能够供养这些沙门、婆罗门,便能获得殊胜的果报。所谓捨离五支,即是断除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什麽是成就五身?即是指阿罗汉成就了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身。大王!我们若能去供养这些捨离此五种烦恼、成就五身,建立此功德福报的人,便能获得殊胜的果报。」于是佛陀说了一首偈语:


     运戈猛战鬪,堪能勇士夫,

   为其战鬪故,随功重加赏。

   不赏名族胄,怯劣无勇者,

   忍辱修贤良,见谛建福田。

   贤圣律仪备,成就深妙智,

   族胄虽卑微,堪为施福田。

   衣食钱财宝,床卧等众具,

   悉应以敬施,为持淨戒故。

   人表林野际,穿井给行人,

   溪涧施桥梁,逈路造房舍。

   戒德多闻众,行路得止息,

   譬如重云起,雷电声振耀。

   普雨于壤土,百卉悉扶踈,

   禽兽皆欢喜,田夫并欣乐。

   如是淨信心,闻慧捨悭垢,

   钱财丰饮食,常施良福田。

   高唱增欢爱,如雷雨良田,

   功德注流泽,霑洽施主心。

   财富名称流,及涅槃大果。


     波斯匿王听完佛陀的开示,法喜充满,顶礼佛陀后离去。



---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四十二》 







省思


修行路上,克服习气之不易,就如同一人与万人战。但唯有听闻正法,转化自心中的贪、瞋、痴、慢、疑,坚持身体力行佛陀的教诲,方能达真正安乐之境地。


(此评论仅用于引导,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聆听莲座下:文殊寺闻法笔记(一)
· 修行过程中,感应和觉性皈依哪一个
· 《地藏经》第九品称佛名号的殊胜功德利益
· 祖师的任务
· 法语图|为利益众生而成佛
· 【佛典故事】善知识犹如满月
· 佛经里的这句话,你要读懂是不容易的
· 梵呗|念佛功德讚
· 1600年前,他的传奇人生垂策千古|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圆寂纪念
· 阳光照在身上,你感受到太阳的存在吗?——《佛说无量寿经》讲记第十二课
· 八月初六 |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圆寂日
· 这句经文,你读得出却未必读得懂
· 一句佛号万德洪名,我们应怎样去彰显?——《佛说无量寿经》讲记第十二课
· 法语图|苦难有时候会成为我们反省的动力
· 【佛典故事】梵志见佛迹得悟因缘
· 清除身口意的垃圾
· 憨山大师:教人修行,必以般若为本
· 悲度众生清凉台,月入法界祈再来‖缅忆五台山佛母洞住持上悲下月大和尚
· 善師贊 Praise to the Wholesome Teacher
· 甘露法语 | 佛教的世界观是无神论